2013年9月,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率30多位法師到達美國紐約。5日上午(當地時間4日晚),光泉法師在波士頓哈佛大學科學中心宣講“佛教藝術與世界和平”。7日,參加“中華佛教會成立五十周年”慶典, 同時舉辦了獨具特色的靈隱寺“云林茶會”。
做為光泉方丈的弟子,如廬主人盧偉業也跟隨訪問團到達紐約,為“云林茶會”提供現場的香道表演。我們通過電話聯系上了身在紐約的盧先生,希望在中秋之前就如廬的香道、茶道、花道等文人雅集的話題做一次采訪。他聽清來意,在電話的那一端稍作沉吟,平和地說:“還是不要宣傳如廬,我們只是在朋友圈子中,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意境,如果一定要向投資人推薦的話,其價值也只是在于這樣一種有意思的生活方式吧?!?/p>
雖然他這么說,但我們還是希望了解一下必要的背景資料。表演藝術家濮存昕是如廬眾多知名好友之一,他曾這樣描繪:“就是沒想到,在人熙擾擾的這個西湖旁,就在這個路邊,凹進去的這個小山坡,竟有一處這么安靜的所在。而且呢,在主人的呵護下,這片聽說原來是很荒廢的一個角落,慢慢、慢慢又有了生機,有了植物的生機,也有了人的生機。慢慢營造成適合閑人尋找閑逸、閑心、閑情的妙處。到這兒來坐一坐,喝喝茶,什么目的都沒有,只是讓自己心能靜下來。”
其實,這個于杭州北山街散落在葛嶺煙云下的老宅子,曾是民國頗富傳奇色彩的林九如一家的官邸,曾以與虞洽卿、周信芳等名流作逸聞奇事而遠近聞名。今天,如廬的傳奇也引發了不少文人雅客前往探幽的心愿。人稱盧員外的盧偉業,前些年曾與人共同經營“兩岸咖啡”,數年后忽然急流勇退。近年又潛心向靈隱寺的光泉法師學佛。不久前,又迷上了香道,荒廢多年的如廬在他的打理之下,獲得了新生,成為一個在鬧市中安閑自在的好去處。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陳軍曾這樣描述如廬今天的樣貌:“見其老僧般淡然出世地坐落在保俶塔,右鄰智果禪寺,左倚‘潤廬’,而不遠處,正是葛洪煉丹的‘抱樸道院’。推開粉墻樹影下幽閉的山門,沿石階而上,便可見修舊如舊的如廬。老屋不露猙獰地直面西湖,不大,卻儀態安詳地用它四扇棱形的窗,窗外的一樹老梅,拈住一縷枝頭的風,一彎湖中的月,為北山街寫出滄桑歲月的風景?!?/p>
對于如廬的此次越洋采訪,我們的話題從紐約之行開始。
《投資者報》:您此次紐約之行的目的是什么?您有哪些收獲?
盧偉業:光泉法師是如廬的老朋友,也是承香堂的文化顧問,他的活動我們一定要支持。這次陪同訪問,主要就是為紐約“中華佛教會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提供“云林茶會”的相關支持工作。靈隱寺法師們以禪、茶、樂、香的表演形式,讓海外佛子們體驗到茶文化中所蘊含的無限禪機。此外,光泉法師的哈佛演講,也是靈隱寺法師首次登上美國大學的演講臺弘揚佛教文化。他詳細講述了佛教在傳播過程中所經歷的發展變遷,以及佛教文化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如何創造出美輪美奐的佛教藝術。他還介紹了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理念,對解決教派沖突、文明沖突等現實問題具有借鑒意義 ??吹焦饘W子及海外人士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興趣濃厚,我們也非常有感觸。正如靈隱寺祖師永明延壽大師曾提出的“萬善同歸”的思想,博大精深的中國佛教文化在導世化俗、凈化人心方面,不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面對怎樣的人群與困境,它的作用是殊途同歸的。
《投資者報》:您當時創辦如廬的初衷是什么?是如何達成的?
盧偉業:如廬是2008年12月開辦的第一家承香堂,當時就是希望做一個香文化傳播的平臺。第一個如廬雅集我們就邀請到江南笛王趙松庭的弟子杜如松先生,他那天以一管長簫為大家吹奏了專為承香堂改編的堂曲《蓮臺凝香》。我們還特別邀請了兩位日本香道師, 一對老夫妻,他們是日本香道流派之一:丹月流的宗家。那天,他們為大家帶來一段越南惠安沉香,老夫人據說在香道界段位很高,名叫丹下明月,她為我們做了香道儀式, 神情莊重地示范我們如何聞香,那真是一種古意盎然的傳遞,當大家接過香爐時,內心充滿著感動。很多人第一次體會到香確實是有生命的,它在燃燒的過程中不停地在與你對話,你用真心與它溝通,它就會報答你,給你無窮無盡的享受。
近年來由大師級帶隊的日本香道團頻頻訪問中國,很慚愧的是,有著幾千年香道史的中國卻無人敢于對應。我們成立承香堂,就是希望讓今天的人們于當下之浮世,蒙染中華文脈之馨香。
《投資者報》:目前很多文化雅集在全國各地舉辦?以如廬的經驗,怎樣才能讓參加者更有收獲,感到更有趣味?
盧偉業:我們的雅集往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定向地邀請文化界有影響力的人士,請他們為如廬的雅集帶來高品質的內涵,并成為如廬的文化顧問。這些年來我們的老朋友包括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杭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杭州佛學院院長、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常年往返于祖國大陸和臺灣的文化界、被譽為臺灣文化界持守中國牌標桿的林谷芳,北京人藝著名演員、副院長濮存昕,書畫家、國學研究者陳云君,中國古琴學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李祥霆,中日書道研究大家劉曉瑜,原如廬主人林九如之子、著名文學家、收藏家林裕華,文物鑒定專家、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黃滋,著名笛子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杜如松,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中國美院書畫鑒賞中心副主任林海鐘等等……他們的修養、學識為如廬的每一次雅集帶來主題廣泛,趣味獨到的內容。
還有一種就是小圈子的私下聚會,這類活動往往帶來更多驚喜,大家不刻意地設定什么目的,只是相聚甚歡之中,臨機抒懷,油然而生,詩、書、畫、樂……無不精彩感人!比如許江老師的《如廬之香》,就是在聚會的第二天去北京的飛機上有感而發,臨時起意寫成的。還有尉曉榕老師的《童子拜觀音》 畫作,也是在雅集活動中,見到院子中的天然立石,如見觀音菩薩立于眾人面前,大家同聲稱奇,于是便沐手恭書,成就了這幅難得的作品。這樣偶得佳作的感覺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是難以磨滅的。
《投資者報》:如果讓您總結如廬的最大特點,您會怎樣說?
盧偉業:如廬最大的特點就是這種不刻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境與氛圍吧。 濮存昕老師曾評價許江老師的《如廬之香》:“就像許先生在文章里所說,‘我們只在此一刻中’,在此一刻中,心無他念。就像佛家所講的,‘心無所住’,沒有一個地方需要去糾結,需要去刻意地思索,需要刻意地去做作出某些道理。”他還曾感悟道:“ 有一句很漂亮‘云無心以出岫’。那個香,在空氣中,飄浮、飛升,是無心無意的,才能出現這么一種美像,這美像映證著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也應該是這樣的。我覺得君子現事,來則有,去則無,到了這個如廬,我們這兒讀起許先生的文章,品著咱們承香堂自己烘制的香茶,其實是尋覓了那種既有又無、只在當下的那樣一種安然。”而大多數來過如廬的朋友也都有這樣的感慨:“如廬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去處, 即使大家走了,坐著飛機又忙活去了,把如廬, 記在心里,什么時候,在煩累的那么一瞬間,想起它,把它當做心靈的庭院歇歇、喘口氣,如同把天下所有的美妙回憶,放在自己心所寄處??赡芘赃呍陂_會,在爭吵,你一閉眼,如廬便在你眼前,你便身處其間。如同一番修煉般的愜意?!边@些都是如廬給大家的真實感受,也是如廬最大的特點吧。
《投資者報》:承香堂做為中華傳統香文化的承襲研究者,我們未來將如何發展?
盧偉業:承香堂的使命正如其名字:“承古人之雅蘊,續香脈而光大”。我們會繼續潛心于香學的收納與精研,收藏與研發沉香制品。開發各種天然香品、香器具、香文化禮品及香文化延伸產品;同時,會天下同道,雅集香會、茶會、畫展、樂會;之后,還將開辟更多的道場,推陳香道、茶道、花道,與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臺灣、香港開展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