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市場行情是外因,管理能力才是決定其發展的內因。
有些新基金公司由于在熊市中成立,生不逢時,導致發展不利,但那些趕上大牛市的基金公司,就一定獲得了領先優勢嗎?
信達澳銀就是個反例。這家成立于2006年6月5日的基金公司,應該說趕上了牛市機遇。首只基金信達澳銀領先增長于2007年3月5日開始銷售,發行限量90億元,發行首日即告罄。該基金建倉期恰恰是A股估值持續攀升的時期。
但信達澳銀的規模一直在較低水平徘徊,在2007年達到最高峰170億元后,2008年迅速萎縮至59億元,2009年反彈至100億元。而近三年,其規模一直沒有超過60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其資產合計為58.17億元。
為何信達澳銀成為長不大的基金公司?《投資者報》向該公司發出采訪提綱,公司回復稱,2008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A股也進入了漫長的熊市,領先增長作為一只股票型基金自然難以獨善其身,導致基金規模下降。
信達澳銀同時表示,其在新產品發行上一直比較穩健,發行節奏相對較慢,主要是公司不想為了沖規模過度激進的發行新產品,這樣勞民傷財對于持有人和股東都不利,不如把現有的基金業績踏踏實實做好。公司也在不斷關注市場動向,會適時推出適銷對路的新產品。
截至今年8月30日,信達澳銀旗下9只基金分布于股票、債券兩大類。而對于近幾年其他基金公司深耕的貨幣基金及ETF產品等領域,信達澳銀仍沒有覆蓋。
總經理長時間空缺
“信達澳銀基金在新產品發行上一直比較穩健,發行節奏相對較慢。”信達澳銀對記者表示。
信達澳銀成立7年,現在管理著9只基金。基本保持了一年發行一到兩只基金的速度。但或許正是這種不愿擴張的過于謹慎的風格,使得這家基金公司守住了盈利底線,卻沒能成長起來,成為“長不大的基金公司”。
在業內人士看來,人才流失,規模停滯不前,也許正是過于謹慎且壓縮成本的惡果。
信達澳銀成立之初的總經理是李克難。當基金公司逐步走上正軌后,李克難突然離開。外界猜測原因是股東與管理層出現不和。
2008年4月17日,李克難正式宣布離任,由董事長何加武代行總經理職務。
李克難突然離去讓信達澳銀措手不及。
直到2009年2月17日,信達澳銀基金才發布公告,聘任王重昆為公司總經理。此前王重昆為信達澳銀的副總經理兼市場總監。曾經任職過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總裁辦公室秘書。此時,距李克難的離職公告發布已經過去近10個月。
王重昆任信達澳銀總經理期間基金公司規模不斷滑坡,2009年到2012年的四年規模分別是100億元、76億元、58億元和57億元。
信達澳銀2012年12月7日突然發布高管人員變更公告,王重昆辭去總經理職務。原總經理王重昆離開之后,董事長何加武代任總經理至2013年8月,從8月9日開始,于建偉為公司總經理。信達澳銀總經理職位長達8個月的空缺終于結束。
“信達澳銀有過業績很好的基金經理,不過最終都選擇離開。”好買網基金人士表示。2010年,原鵬華基金經理黃敬東出任信達澳銀投資副總監,掌管信達中小盤股票基金,當年基金收益率沖至23.7%,然而僅僅一年時間,黃敬東就掛靴而去。信達澳銀投研團隊兩名基金經理李坤元及周強松也于今年4月和6月先后離職。
而對于人員流動的問題,信達澳銀對本報解釋稱:“人員流動是基金業的正常現象,作為一家成立時間7年、運營體系完善的成熟基金管理公司,人員流動不會給公司正常運營帶來不利影響。”
今年業績表現平平
信達澳銀認為,雖然其在規模上沒有大的發展,但不是基金業績方面的原因。但從今年情況看,在總經理職位空缺的情況下,信達澳銀旗下的基金業績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響。
信達澳銀旗下的9只基金,規模最大的信達澳銀領先增長(41億元),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12.8%,排在336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的第203位。其他基金的業績均處于同類型基金的平均或以下水平。信達澳銀穩定增利B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4.1%,低于封閉式基金4.73%的平均收益率4.73%。
除了業績的支持,擴大規模還需要預算,這考驗著股東對利潤的容忍度。顯然,在這個問題上,信達澳銀的股東沒有選擇基金公司規模做大后再提取利潤,而是成立之初就進行利潤的考核。不斷壓縮成本,也是其規模止步不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