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本來和理智掛不上鉤。英文“fans”的原意即為“癡迷者”、“狂熱者”。但締造偶像的選秀節目在隱私無遁的互聯網時代,開始江河日下,偶像從崇拜對象變成情感夢想寄托者,粉絲陣營分化成了兩列:消磨時間的理智粉與全心崇拜的腦殘粉。
“好聲音”從一開始就沒想吸引腦殘粉。對傳統選秀節目不感冒、凡事喜歡刨根問底、有自己判斷力的觀眾,才是它最想討好和吸入的理智粉。
在“好聲音”提供的真人秀舞臺上,主角不是傾倒眾生的大牌明星,而是幾乎和自己一樣的普通草根,這樣的舞臺拉近了未來明星與觀眾間的心理距離;他們會對故事真偽、選手言行進行分析判斷,他們的評價和判斷因為相對客觀公正,更能為節目傳遞優質的口碑和正面的宣傳。
“好聲音”想要達到的另一個效果,也只有在這類觀眾中才會實現。一檔只聽聲音不看形象外貌的節目,如何變得接地氣但又不土氣?價值80萬元的導師椅,哪類觀眾才能明白其價值又不會大驚小怪?導師的身份和他們擅長的音樂領域,哪類觀眾才能都有涉獵?當“好聲音”講自己的節目無論軟硬件都定位在中高端時,也在暗示追隨它的觀眾:你們的檔次和我一樣。“好聲音”無法掩飾的意圖顯然令理智的粉絲十分買賬。
誰愿意承認自己實際十分八卦、看不懂一檔選秀節目?即便真的都是圖看個熱鬧,也會給自己悄悄貼個高端一點的標簽:我是粉絲,理智的那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