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的上海,沒有了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卻依舊是一派“藝術月”的熱鬧景象。單單M50的畫廊聯合開幕已有不少看頭。每個周末都至少有3個展覽在開幕,讓不少朋友感嘆這不是只有在北京才會發生的事嗎?不少機構選擇了在9月進行新館開幕展,例如2012年就成立的MAB SOCIETY如今選址外灘,在實體空間舉辦開幕展覽“老外,寓言家-對手”。仁廬也是新成立的藝術空間,開幕展他們選擇與余友涵合作,在整棟民國時期的磚木結構建筑里展示了藝術家的版畫作品、與其創作過程相關的資料以及早期的油畫,也有藝術家最新運用3D打印技術呈現的雕塑。
一樓展廳展示的“2013五月”系列是三套石板版畫。2012年的三色石板作品“無題”系列是源于藝術家在2012年夏參與了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版畫工作室的駐村項目。在這次項目中,他首次嘗試使用石版印刷技術,延續了其早期1980年代創作的“圓”系列。對于這些版畫作品的配色考量、創作源頭在二樓可以找到線索,包括藝術家事先琢磨配色后的“定稿”、版畫制作時用到的菲林片。這讓人聯想到之前外灘美術館的隨“從手勢到語言”一展發放了教育冊頁《版畫小知道》,介紹了傳統造型藝術形式,類別、主要工藝等信息,讓觀眾們在了解傳統技藝的程式化手法的同時也是去接受今天藝術家們對該形式不同實踐的認知基礎。另外展覽也有幸展示了部分藝術家的早期作品,這些作為文獻展出的作品不用于銷售,他們包括藝術家1984年創作的紙本抽象作品,也是第一張“圓”系列。這一系列是源于藝術家對于“道”這一概念的理解。三樓能夠看到藝術家1970-1980年代對于西方現代藝術風格進行研習的作品。 畫面描繪的是諸如“大世界”、“襄陽路教堂”等上海地區的人文自然景致,作品中顯現他受到塞尚、米羅等人的影響,讓人想起的是“決瀾社”的藝術家試圖融合傳統的中國畫技法與西方現代繪畫風格的努力。
對于這樣的整體設置,目的之一就是要相對完整地梳理藝術家對于藝術的感悟、實踐的歷程、以及目前最新的創作嘗試,也旨在幫助觀眾分清原創版畫和復制版畫的區別。這一切都反映了這個當代藝術新空間的理念,積極地營造一個樂于訴說和分享的場所,在展示作品的同時也讓觀眾了解其創作環境、方式的發展,自然地進入自我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