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晰認識企業文化對企業危機管理的重要功能。企業文化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 成不變的。卓越的企業文化是在長期的營造過程中,不斷地 豐富、積累起來的,它是組織全體成員的汗水和心血的結 晶,一旦形成,她就成為企業的一種號召力和鼓舞力,一筆 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企業文化;危機預防功能;危機應對功能;“轉危為安”功能
當前經濟走勢下行,鋼鐵企業遭遇了30年以來最為嚴重的行業危機,生產經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邯鋼作為工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也難免危機的侵襲。惡劣的市場形勢,對邯鋼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文化建設更要賦予新的內涵。
一、企業文化的危機預防功能
企業的安全文化和責任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產品生產規章制度、責任追究制度、激勵機制,通過宣傳教育員工培養安全意識、責任意識、產品意識、品牌意識,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防范于未然,避免危機的發生。
企業文化通過建立企業內部的動力機制,使廣大職工自覺地把個人奮斗目標融入企業的發展目標中。對于嚴格遵守企業規章制度、認真作業、生產產品質量合格、沒有發生事故的員工,一定標準和時間段給與評定,并給與物質與精神獎勵;對于工作馬虎,生產產品質量不符合標準、造成安全生產事故,給與相應的處罰。而這些獎勵與懲罰措施納入到員工今后晉升、增加工資和享受更多福利待遇的必要參考要素。這樣可以使使員工牢固樹立危機管理中需要的責任意識、安全意識、產品意識,廣大員工努力創建企業品牌,珍惜企業聲譽,逐漸養成對消費者負責,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的自主行為,進而降低危機發生的可能。
如,面對當前嚴峻的形勢,運輸部召開了“今昔對比話未來”座談會,請來了建廠初期參加工作的老同志與部分在崗的中青年職工進行座談,會上離退休的老同志講述了邯鋼建廠初期的創業歷史,老一代邯鋼人無私奉獻精神及對邯鋼未來的美好憧憬,并對在崗職工寄予了厚望。與會的中青年職工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鼓舞,它們用最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決心:“邯鋼好比是一顆大樹。如果要想在這棵大樹下永久乘涼,我們就要對它辛勤澆灌,使這棵大樹枝繁葉茂;邯鋼又好比是一艘大船,如果要使這艘大船劈波斬浪,駛向理想的彼岸,這就需要我們每個人精心操作,共同努力,攜手并進,使這艘大船產生巨大的動力,變理想為現實”。由于企業文化形式多樣、活動新穎,使企業文化更切合實際、貼近職工,對提高職工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的主人翁意識,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危機預防功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企業文化的危機應對功能
危機發生后,企業的態度和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否有效,取決于企業文化養成的效果。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成功孕育企業精神,使企業核心價值觀植入員工的腦中,使員工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企業文化還需要有一整套應對危機的制度和辦法,危機發生后進行有效公關,降低危機對企業的不利影響。
首先,企業文化孕育出企業精神,而企業精神集中體現為員工心中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念,不論這種企業精神、企業核心價值觀具有怎樣的內涵,實際上,企業的精神文化價值觀念必然實現了與員工的精神思想的交流互通進而達成行為動機的一致性。當危機發生后,員工必然很難割舍已融入自己思想,并表現為日常行為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必然會自覺地把企業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
其次,企業文化把應對突發事件、危機管理辦法納入進來,一旦發生危機,能夠及時有效的應對。針對不同的風險,企業要事先做好危機處理預案,當危機發生后,按照制定好的預案和計劃,積極展開調查研究,及時掌握出現危機的相關信息,迅速處理問題,縮短危機時間,減少損失。例如發生品牌危機后,企業需要開誠布公,不回避問題和矛盾,及時與消費者、媒體和公眾溝通,說明事件處理的進展情況,并誠懇致歉,公布保障措施,爭取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理解,從而挽回企業的品牌形象。
三、企業文化的“轉危為安”功能
危機處理結束后,不僅企業的品牌、形象甚至企業本身不同程度受到了傷害,影響了市場競爭力,所以企業必須花更大的氣力來贏得市場、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企業文化通過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造就良好的企業信譽,能增強企業轉化品牌危機的能力,成為更加成熟和穩健的企業公民,將“危機”化成“機遇”。
首先,危機過后,企業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內化為企業文化的各項制度和宣傳案例,可以增強企業員工的信心和危機意識。危機的成功應對,本身就是一個直接的有效的生動案例。企業在處置危機過程中,經歷了眾多困難,這不僅積累了應對危機的經驗,也磨礪了員工和企業家的意志,使每個企業員工從內心深處煥發敢于面對困難、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增強企業發展的信心。這種信心和危機意識的增強,能夠保持員工隊伍的穩定,尤其是中堅人才的不流失,是重振企業的重要保障,對于企業的持續發展起到內發動力的作用。
其次,危機過后,企業文化也獲得重建或者更新的機遇,對于那些不把危機意識放在重要位置的理念、觀點乃至制度進行改正或者更換,使企業脫胎換骨、涅磐重生。如危機發生后,著力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著力解決培育企業的員工的忠誠度,著力改變舊有的存在風險漏洞的制度,著力培養企業精神等等,這些企業文化的更新和進一步豐富,必將提高企業再次應對風險的能力。
1990年,美國學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 商業評論》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能使企業為顧客帶來特別利益的一類獨有技能和技 術”,是企業通過有效整合內外部資源、要素和能力而獲得 的、獨特的,能使整個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獲得穩定超 額利潤的能力。獨特創新的企業文化可以構筑和提高一個企 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 成不變的。卓越的企業文化是在長期的營造過程中,不斷地 豐富、積累起來的,它是組織全體成員的汗水和心血的結 晶,一旦形成,她就成為企業的一種號召力和鼓舞力,一筆 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