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烏銅走銀是一種工藝品,也是記錄當地文化歷史的重要藝術符號,藝術總是以文化為根基逐步形成的,然而在歷史的發展中,其最初的功能已經消失殆盡,為適應現代化需求,必須深度挖掘其藝術價值,并結合現代技術、資源和科技,為烏銅走銀的傳承創造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云南烏銅走銀;文化;藝術;資源整合;拓展市場
引言:作為傳統的一種銅工藝品,烏銅走銀藝術是云南民間藝術的結晶,濫觴于雍正年間,有著近三百年的歷史,在工藝美術界極富盛名,常與景泰藍并稱,蘊含著云南獨特的制銅工藝。烏銅走銀藝術在歷史長河中有過輝煌時期,尤其是清末民初,大放光彩。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邁進,現代科技改變了整個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消費指向,以及審美觀都在變化,加上當前市場經濟的影響,使得烏銅走銀工藝在現代社會陷入了瓶頸期,如何將這門藝術長久傳承,使其適應現代化發展,值得深思考慮。
1、烏銅走銀藝術符號的現代化呈現
1.1 文化的基礎作用
烏銅走銀藝術在不斷的傳承中,秉承著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相融的理念,使得工藝產品既有墨盒、花瓶、香爐、煙斗等物質用品,也有其精神文化的體現,主要體現在圖案花紋的雕刻中,花紋內容多樣,包括傳統書法,多用于友人饋贈,相互勉勵或表達祝福;吉祥紋樣居多,如麟鳳龜龍、梅蘭竹菊、八仙過海、百花爭妍等,也有八卦紋、萬字紋等,多用于祈禱福祉,追求美好;寫意紋樣則注重古典文化,尤其是詩詞曲賦中的意境,如鏨刻的小橋山水、閣臺樓榭、寒江獨釣、婆娑竹影等,充分表達了傳統美學的意蘊,以及對“天人合一”境界的歆羨。
民間工藝與文化、美學、哲學等密切相關,烏銅走銀藝術在創始初期,多作為生活器皿或裝飾品,實用性較強。而現代社會已很少關注其實用性,此藝術形式重綻光芒,更多的是緣于其藝術性和審美性,所以,當今人們需重新認識烏銅走銀藝術,賦予其現代意義,進一步挖掘其工藝價值,更為重要者,應了解追尋其內在的歷史文化,民間工藝以社會為根基,關系著一個區域甚至民族的發展,有歷史才有現在,有傳承才有未來,我們應將該此藝術傳承發揚。
1.2 藝術的外在表現
創造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的,若不保護傳統文化,就失去了二次創造的前提條件,而且文化發展具有時代性和客觀性,相應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會隨之變化,烏銅走銀藝術同樣如此,應結合現代科技,灌入現代氣息,經過創新改良,賦予其新的生命。
該技術的制作過程尤為復雜,涉及雕刻、書法、繪畫、冶煉等諸多領域,藝人需要具備多樣技能,還要經過煉銅、打坯、焊接、雕鏤、走銀、磨光及捂黑等繁雜工序,成本較高,在當前的日常生活中已很罕見。為解決這些問題,將此藝術市場化、大眾化,政府及傳承者做了很大努力,整體趨勢是良好的,但任重道遠,需長久地堅持。首先應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取其精華,重新組合;其次應對制作工藝、雕刻題材進行拓展,如使用新材料;有機結合現代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圖案花紋的內容范圍也需擴大,加入現代化內容??傊?,烏銅走銀藝術若要傳承,必須在技術上加以改良,材料上更加豐富,題材上進行創新。
2、烏銅走銀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傳承
①合理利用高新科技
在傳統的烏銅走銀工藝品制作中,多是手工制作,程序比較繁雜,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謹慎細致,因而速度緩慢,工作率低,如變色程序,最快也要一天,甚至更多,以至于藝人們每年的產品數量極其有限。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為有效提升制作速度,需結合現代科技進行創新,如熔金爐、金屬雕刻機、計算機、掃描儀等設備的使用,將機械制作和手工制作相結合。
② 適應市場,擴大規模
在傳承烏銅走銀藝術時,應找準市場定位,使其盡快適應市場,這就要求對文化定位、包裝設計、投資推介等方面多加了解,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實現生產、研究、銷售一條龍。其中,文化定位占據著核心地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可與當地院校進行商榷,充分發揮其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優勢,將烏銅走銀藝術推及年輕人群,使更多的青年能夠樂于學習并掌握其制作技術,進而將其發揚光大。在傳統的樣式上應加以創新,重新設計,設計的關鍵在于創新,包括文化、造型、包裝、廣告等設計。關注傳統工藝和造型,結合當代的審美理念,把握好時尚趨勢,將之融入到烏銅走銀的造型設計中來,同時繼續挖掘發揚傳統文化和傳統圖案樣式,改進生產工藝。
③ 對現有資源加以整合
傳統的烏銅走銀藝術在制作和傳播中都有很大的限制,為此,必須改變其制作方式,這就要求對已有的資源加以整合,如材質資源、技術資源、文化資源等。當前時代是一個各種技術和資源大融合的時代,只有結合各種工藝制作方式,并積極挖掘本地資源,才能創造出新的工藝樣式,如雕刻技術和線刻技術相結合;烏銅走銀和瑪瑙相融合;利用現代科技雕刻等,進而更好地保護并繼承更多的傳統工藝。
3、結束語
在經濟的推動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對精神方面的消費需求日益擴大,直接促進了文化產業的進步,藝術品是反映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在當前的交易規模逐步擴大。云南烏銅走銀工藝品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在經歷過低谷期后,應重新被人們認識,這就必定要改變過去落后的制作方式及傳播途徑,將此藝術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段智毅.段智敏.云南烏銅走銀藝術符號的現代呈現[J].民族藝術研究,2013,28(3):154-155
[2] 胡俊.云南晉寧烏銅走銀工藝的綜合特征[J].藝術設計研究,2012,22(S1):231-233
[3] 王芳琳.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J].教與學文摘雜志,2012,24(15):109-110
[4] 臧勇,占必傳.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拓展市場空間形成產業優勢[J].藝術百家,2012,26(A0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