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較好解決需要政府、社會、高校以及學生個人的共同努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創新觀念、改進工作逐步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是大學生社會化的表現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對策
一、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
政府應在宏觀調控、深化教育體制、培育就業市場、拓寬就業渠道等方面要做積極的工作。要大力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不斷開拓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大市場,現在大學生就業首選還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政府要進一步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唱響到基層、西部等地區建功立業的主旋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條件。鑒于摩擦性、結構性矛盾仍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矛盾,政府作為供給方的主要控制者,最重要的職能是大力推進崗位信息發布的基礎設施建設,承擔公共信息的發布工作,要逐步建立規范的崗位信息和職位空缺信息的統一發布制度,拓寬信息發布渠道,規范人才市場,從而減少就業中的摩擦性矛盾。現在國家的整體生產結構調整還沒能完全滿足國家就業的需要,還需要國家和有關部門搭建吸納就業、科研創新的平臺。國家要提升競爭力,則一定要有相當規模的科學研究機構和科學實現機構,同時教育部門每年要將分專業、分地區、分學校在校就讀人數、畢業生人數等及時向社會公布,最大限度地減少就業中的結構性矛盾。
二、教育部門應制定各類人才培養的長期發展戰略規劃
結合科學發展觀,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發展趨勢,根據規模、層次、體制和機制等長期的發展目標,特別要關注高等教育學術人才和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規模、結構、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問題。大學作為人才的供給方,要發揮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主戰場作用,大學要與市場密切聯系,了解市場需求及變化,建立與用人單位的聯系機制,與代表性的用人單位進行有效溝通。高校應從預測社會發展趨勢、幫助學生就業方面進行專業及課程設置,確保專業設置的前瞻性,課程設置的實用性及科學性。要探討如何培養優秀的師資隊伍,引導大學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的方向發展,研究采取滿足特定需求的激勵政策,調節大學生就業流向,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意識的轉變,有效支持國家人力資源發展戰略,這樣才能為培養的人才的專用性人力資本的保值打下堅實基礎。如今我們處于信息時代,失去信息平臺的支撐,大學生就業工作將無法有效展開,高校應繼續豐富、完善和強化就業網站的各項功能,健全就業信息網絡,利用學校資源廣泛收集就業信息,拓寬就業市場,同時還應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加強對學生個性能力、興趣的測評,開展模擬面試、求職講座,舉辦職業節等活動,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志趣、愛好、個性特點等綜合能力來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三、學生個人也應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的就業力
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要樹立自主意識和使命意識,自主意識強調大學生要清楚認識就業形勢和認識到自我價值,應當有自信,腳踏實地,從培養自己的創新和創業能力的長期效應著想; 大學生就業使命意識,是指大學生在面臨我國的就業,可以大有作為,因此,不能抱著昨天的就業觀念,站在今天面對明天的就業局面,要根據今后面臨的情況調整就業期待和學習內容,努力為將來就業提高適應能力。同時強化社會支持意識,充分的準備是就業、從業的先決條件; 出色能力是就業、從業的核心支點。“知識不夠用”和“能力不足”會直接產生大學生就業問題,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組合方式,因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是動態可變的,能夠及時根據社會工作崗位需要進行定向調整,這樣才能保持知識結構的彈性,建立合理知識結構,并且要不斷地進行知識調節,不斷更新知識,防止知識老化,增強目標性,防止與自己專業方向無關的知識比例過大,以致降低自己的專業崗位能力。學生個人只有從自身做起,平時注重自己對喜歡職業的適應性的培養,大學生就業不是到了大四才開始準備,而應在讀大學前就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礎,從進校起就要開始培養自己的就業觀念,經過一年級的適應期,了解自我后,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提升職業修養,不斷充實完善自己,到四年級初步明確并具有職業人的條件,使自己對職業目標認識進一步清晰,把自己的個性、興趣、愛好與所學專業與職業定位很好結合,畢業時面對用人單位的選擇,人才間的競爭,正確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增強自己適應目標崗位的能力,挖掘自己從事目標崗位的工作潛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這樣就業就成為一件自然而快樂的事情。
四、大學生應主動進行學涯設計及職業生涯規劃,為就業前的職業定位打好基礎
職業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與目標。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大學生要了解自我,正確評價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個性特點、天賦能力、缺陷、性格、氣質、興趣等,問問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對自己各方面能力進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徹底解決“我能干什么”的問題。與此同時還要了解職業,包括職業的工作內容、知識要求、技能要求、經驗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環境、工作角色等,仔細地分析比較自己和職業要求的差距,根據自己的特點仔細地權衡選擇不同目標的利弊得失,還要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確定最終達到目標的方案。
參考文獻:
[1]王婷婷.大眾傳播視闕下微博文化社會影響力分析[J].北方文學2012(8)
[2]王婷婷,孫志偉.對媒介融合下新聞實務類課程整合的研究[J]. 新聞界. 2011(08)
作者簡介: 李東福,長春工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管理學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