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間隔時間寶寶多久吃一次奶?
專家解析:寶寶多久吃一次奶并沒有固定的標準。特別是在剛出生的前兩周里,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寶寶吃奶的次數很頻繁,這段時間,多數寶寶一天都會吃奶至少在8次以上,而且吃奶的間隔時間不一定是固定的,只要寶寶有需求,或媽媽覺奶脹,即可讓寶寶吸吮,可謂“按需哺乳”。
吃多久后才能吃到后乳?
專家解析:后乳排出的時間變化很大,與寶寶吸吮的強度和速度都有關,因此,鼓勵讓寶寶充分吸吮一側乳房,直到自動放棄吸吮為止,既吃到前奶也吃到后奶,獲得了完整的食物。但是,如果時間太長,寶寶吸吮力減小,頻率減慢仍不放棄,即可換到另一側乳房,待充分吸吮后自動放棄為止。每個寶寶獲取母乳的時間不同,有的寶寶在幾分鐘內即可獲得80%的母乳,而有的寶寶則需用較長時間,有個體差異。
關鍵詞 按需喂養餓了就喂,寶寶會不會長得更好?
專家解析:會。“餓了就喂”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按需喂養”。
我們鼓勵媽媽在新生兒期無限制地頻繁哺乳,這不但可以讓寶寶吃到足夠母乳,從而健康地生長,而且還能讓媽媽產出足夠的母乳。更重要的是,在嬰兒早期,母嬰的不分離,可以使得母嬰更快地配合默契,媽媽也能更快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寶寶,是對寶寶的一種早期教育,培養親情,寶寶可獲得一種安全感。
關鍵詞 吐奶寶寶吐奶了怎么辦?
專家解析:大多數寶寶吐奶都很正常,如果每次吐奶后寶寶并沒有不適或痛苦的表現,吐出物中不含有黃色膽汁,體重增長正常,尿量正常,可能是胃賁門較松所致。注意觀察寶寶,如果總是不見好轉,要帶他去醫院檢查。很多時候新生寶寶吐奶是由于不正確的喂養方式造成的,例如哺乳量過多(尤其是奶瓶喂養)、寶寶吃得過快、喂完奶不及時拍嗝、過早的搬動寶寶等都會使寶寶吐奶。只要糾正了喂奶后的處理方法就可以避免吐奶。
關鍵詞 乳汁分泌不足一開始母乳分泌得很少,我擔心寶寶吃不飽,要不要加配方奶呢?
專家解析:媽媽總認為,最初擠出的母乳量少,色黃而稀,營養價值不高,怕寶寶吃不飽。其實寶寶是自帶糧食和水分來到人世間的,初乳的量雖然少,但質相當高,相當于給寶寶出生后的第一次免疫接種;較成熟乳有更多的蛋白質和維生素A,可通便、預防黃疸、幫助腸道建立有益的微生物菌群,增強免疫功能;適合嬰兒非常小的胃容量(第一天僅有小彈球大,三天才有乒乓球大)和不成熟的腎臟功能,經寶寶多次吸吮后乳汁分泌得越來越多,寶寶的胃隨初乳量的增加,也逐漸增大,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少而精的“初乳”呀!完全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不必給寶寶加配方奶;只有在寶寶充分、頻繁吸吮乳房,體重下降過多,或者出現異常情況時,再考慮增加配方奶。
有沒有特殊的催奶食物或飲品?
專家解析:湯類都有促進乳汁分泌的作用,即便是喝一碗蔬菜蛋花湯也會明顯感覺乳汁分泌比未喝之前要多。傳說中的催乳湯所用的原料多為豬蹄、鯉魚、鲇魚、蝦米、淡菜、雞蛋、紅小豆和一些中草藥,做成豬蹄湯、鯽魚湯等。這些所謂的催乳湯不僅可以給新媽媽補充營養,促進身體早些康復,還可使奶水多分泌些,讓寶寶喝到充足的母乳。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湯喝得越多奶才下得越多,過多的湯,甚至會導致乳汁的減少。因此在喂奶前喝一杯熱飲,有利于下奶。
寶寶的需求、有效的頻繁的吸吮刺激,是最好的下奶方法。
關鍵詞 排空乳房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把乳房排空,這是為什么?
專家解析:促進乳汁分泌,預防乳腺炎。為了讓寶寶吃到奶中的全部營養素,每次吃奶要吃空一側再吃另一側。而且由于自然生理調節,奶吃得越空,下次產生的乳汁也會越多。如果寶寶沒有吃空就飽了,下次則讓寶寶先吸吮此側。輪流吸吮,雙側吸吮的機會均等,剩下的多余的乳汁,乳房會自動調節,不再產生過多的乳汁,以達到一個“供需的平衡”。寶寶是最好的吸奶器,寶寶的吸吮是最好的排空乳房的方法。
使用吸奶器會越吸越少嗎?
專家解析:不會的。吸奶器的應用:在母嬰分離時,需要擠奶可用吸奶器吸引;乳汁分泌不足,可在兩次喂奶之間增加一次吸奶器吸奶10~15分鐘,以刺激乳汁分泌的增加。乳房脹,可以酌情使用,以減輕乳脹即可。當然感覺上會有些不同,但可以自己手動調節到跟寶寶吸吮頻率和壓力一樣。
關鍵詞 發育指標母乳喂養的寶寶比配方奶喂養的寶寶瘦小嗎?
專家解析:生活中確實有這種現象。表面看起來,母乳喂養的寶寶比配方奶喂養的寶寶瘦小,但是寶寶的身高、體重在一定的年齡或者因體質的不同更有不同的標準。在一定的年齡長得胖并不是一件好事。可以說,母乳喂養的寶寶與奶粉寶寶相比不容易發生肥胖。奶粉的熱量高,喝相同量的時候,寶寶吸收的熱量相對多而已。純母乳喂養6個月內的寶寶,每個月體重增長600g~750g就說明乳量充足。母乳喂養發生肥胖兒的幾率明顯低于人工喂養兒。
關鍵詞 消化系統母乳喂養的寶寶放屁多正常嗎?
專家解析:這種現象在剛出生的寶寶中是非常多見的,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這是由于新生寶寶胃腸發育不成熟,造成的寶寶腸道蠕動不協調而引起的腸道脹氣。只要寶寶食欲、睡眠好,不哭鬧,精神狀態不錯,母乳量也正常,媽媽就不用擔心。有時也可以觀察是否與媽媽攝入的食物有關,如容易產氣的食物:豆類、奶類、
薯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