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不起眼的活動,都是培養自主學習力的好機會
實際上,孩子時時事事處處都在學習。
探索環境,關注周圍的動靜,模仿他人,以自己的方式游戲、逗樂,觀察他人的反應并予以回應……這一切都涵蓋了學習的內容在里面。正是在眾多看似不起眼的活動中,孩子的觀察力、模仿力、語言表達與理解力、邏輯思維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動手能力……全都得到了發展的機會。而這一切,都是孩子自主學習力得以發展的基礎。
只要我們把自主的權利交還給孩子,不強行干涉他,并順應他的需求,適時給予支持、引導,他的自主學習活動就會深化,自主學習力也在潛移默化中被培養起來。
利用生活小事順勢而為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通常,孩子到一定的年齡段會愛上扔東西,拿到什么,就扔什么。這種令我們頭疼的行為,并非孩子“不乖”或故意與我們作對,實際上這就是他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他在研究“扔”這個動作與物品掉落之間的因果關系,不僅如此,他還需要通過扔不同的物品,將其扔到不同的表面,以不同的方式扔來探究更深層次的奧秘……
如果孩子專門喜歡用“扔東西”挑戰我們的極限,我們可以將某個角落收拾出來,專門用來給孩子玩“扔東西”的游戲。每當孩子要扔東西的時候,溫和地提醒他到這個位置扔。如此,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又明白這項活動的開展需要遵守某種規則,自然就兩全其美了。當然,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拓展游戲,讓孩子獲益更多——
認知事物 給孩子準備各種可以扔的物品,讓他扔個痛快。扔東西的過程,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比如,孩子扔了一個蘋果,我們可以告訴他:“蘋果被扔地上了?!彼驼J知了蘋果,也認知了地面及“扔”這個動作,還會了解蘋果被扔到地面之后會發生什么現象,出現什么后果—蘋果會滾動,被摔碎,果汁粘在地面,如果不及時吃掉,第二天會腐爛,會招來很多果蠅……于是,這個探索的過程就可以不斷地持續下去,孩子通過扔這一個蘋果,就可以展開一趟自主學習之旅。當然,類似這樣的物品,我們最好盡量不要鼓勵孩子多扔,相反,在他觀察到這個后果之后,我們要做些補救的工作—讓孩子明白,蘋果是吃的,扔壞了,就沒得吃了。那么,怎么辦呢?我們可以考慮用扔別的東西來替代。
體味變化 給孩子準備一些容器,把物品扔到容器里。同一個物體扔進不同的容器,不同的物品扔進同一個容器,扔的角度、高度、力度不一樣,發出的聲響、彈跳的方向與高度、滾動的方式都有差異。這些變化,孩子自然會觀察到。玩多了,他還會嘗試去總結其中的規律。從這樣的游戲中,他懂得了什么叫“研究”。
學習排序 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容器,可以玩分類、認知、數、序列等諸多的游戲。
辨識聲音 給孩子蒙上眼睛,通過聽聲辨別所扔物品,鍛煉孩子的聽覺分辨力。
提升語言能力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游戲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與理解力。
感受文字魅力 扔字卡,在游戲中讓孩子感受文字。
……
如上所述,孩子這個扔東西的行為,利用好了,就可以拓展出非常多的游戲,既滿足孩子這個階段性的需求,又在游戲中不著痕跡地啟發孩子的各種能力,為他自主學習力的發展打基礎。正如應對孩子扔東西這個行為一樣,如果我們懂得智慧地轉化,孩子每一個看似令我們頭疼的行為,利用好了,都是提升孩子自主學習力的好契機。
當然,在跟孩子玩這些游戲時,我們一定要摒棄那些功利的想法,把自己當個孩子,只管去享受游戲的樂趣。一旦孩子享受了,我們自己也享受了,他自可以從中獲益良多。
培養自主學習力,請以孩子為重,把權利交給孩子
培養自主學習力,當然要將權利交給孩子。可如何做呢?這就需要我們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在腦海里多打幾個問號:
孩子為什么要那樣做?
他有什么樣的需求?
他真正的興趣點在哪里?
他喜歡這樣的方式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我有壓制他的想法嗎?
怎樣才能保持他的興趣,讓他有更深入的探索?
除此之外,有沒有更多相關的活動可以拓展,讓他的興趣往前進一步?
我們該如何參與以及參與到什么程度?
當遇到阻礙時,是否可以指給他一條新的路徑,讓他有更開闊的思路去解決問題?給孩子指引新路徑時,我們需要哪些技巧?
……
這許許多多的問題,給我們一個很復雜的假象,實際不然。只要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放棄我們固有的二元分化的觀念,對自己說,他的想法、需求可能是合理的,那么,即便我們暫時不能接受孩子的某些探索方式,也能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行為,引導他以別的方式繼續探索,協助他更好地發展。
既然是“自主”,當然要以孩子的興趣為重心。否則“自主學習”就變成了“被動學習”甚至“強迫學習”,一“被動”或“強迫”,孩子就有被控制的感覺,自然不再覺得有樂趣,他必然會規避。這樣的做法與我們的初衷也就南轅北轍了。文中提到的游戲沒必要嚴格分年齡段,孩子若自己玩不了,家長很享受地玩,順帶生動有趣的描述,一樣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自然會觀察模仿,即便不模仿,觀察父母玩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享受,同時也為親子互相貼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