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帶寶寶到濃蔭匝地的樹林里去,和寶寶一起觀鳥巢和小鳥們閃動的羽翼,聆聽小鳥們歡快的鳴叫;下看濃密的樹蔭里漏下的點點陽光,感受暑熱里難得的清涼,還可以摘一顆酸倒牙的梅子給寶寶嘗,這個時候就可以念這兩句詩給寶寶聽,大意是:“雛鶯在和風中長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美麗的大樹下形成了清涼的圓形樹蔭。”
發(fā)散思維:要是讓雛鶯來寫一首贊美夏日的詩,它會怎么寫呢?
來嘗試:“遠望樹蔭連綿成綠色的山巒/飛回家會不會誤闖鄰居的門檻/且聽,媽媽在吹口哨迎我/迷一小段路,就為了銜一顆酸梅回家/給媽媽泡茶解渴……”
開車帶寶寶到鄉(xiāng)下農(nóng)家借宿,最好院子的前面對著一片荷塘,院子里有老祖宗開掘的老井。一到夏天,農(nóng)家奶奶就摘來自家地里種的瓜果,把它們裝在細網(wǎng)兜里,拴上長繩,緩緩吊進井水里。下午驟雨初歇,滿院子都是荷花的香氣,吊起裝瓜果的網(wǎng)兜,拍開小香瓜一嘗,真甜,還有一股井下特有的寒氣,盡去暑熱。媽媽就念這兩句詩給寶寶聽,說的正是眼前的場景呀!
發(fā)散思維:要是讓荷花來寫一首贊美夏日的詩,它會怎么寫呢?
讓寶寶來嘗試一下:“一支紅櫻槍/槍頭倔強地刺向天空/嘩啦,繃不住笑聲/爆開成紅荷花/上面舉起蓮蓬,下面生出嫩藕/一樣是美味,等著井水激寒……”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趙師秀《有約》)
黃梅時節(jié),不是出游好時節(jié)?那可不一定!帶寶寶去游人罕至的鄉(xiāng)村,落腳在小客棧里,寶寶會發(fā)現(xiàn),時斷時續(xù)的黃梅雨讓小橋、酒家、稻田、池塘都陷在一片煙雨朦朧中,四周都是青蛙們快活的叫聲。這時節(jié)也少不了走親訪友的人啊,到了傍晚,當?shù)厝颂嶂环N防風防雨的六角玻璃燈,穿街走巷過小橋,來找摯友聊天下棋。媽媽念這四句詩給寶寶聽,讓他感知一下等朋友來約談,左等不來右等不來,主人只好一個人下起棋來的那種無奈和悠閑,以及悠閑中隱隱的渴盼——無論如何,天雨路滑,你不來我不怪你;但你要是來了,哪怕遲到了,我也很高興呀!
發(fā)散思維:要是讓池中蛙來寫一首贊美夏日的詩,它會怎么寫呢?
讓寶寶來嘗試一下:“雨下得越歡/我越高興/天上有無數(shù)蓮蓬頭/放水,加入我們的狂歡/我是青蛙里的超級女聲/飆一個高音/唱醒了你的夢/聽,有人敲打近處的荷葉/是下棋的好友來叩門……”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在樹林深處,路的盡頭,媽媽牽手寶寶,自然而然地吟出了這樣四句詩,它仿佛是眼前場景的活化: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綠樹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xiàn)自己的綽約風姿。接著,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拍攝了一個稍縱即逝、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令還沒到盛夏,荷葉剛出水面,還沒有來得及伸展開來,一只小蜻蜓已飛來立在它的上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后照應,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讀這四句詩,是不是有一種輕柔安寧的情感在心頭彌漫,趕走了夏日的焦燥?
發(fā)散思維:要是讓蜻蜓來寫一首贊美夏日的詩,它會怎么寫呢?
寫一首詩,贊美夏日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吧:“我不是遙控直升機/我是蜻蜓,走多遠的路都不需空中加油/我從一朵花盤旋到另一朵花/不為工作,不為授粉/只為嗅嗅花香/只為臨水照見自己透明的翅膀/和好奇的大眼/如何反映出天光水影。”
足蒸暑土氣,
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
(白居易《觀刈麥》)
給寶寶涂好防曬霜,到蒸騰著麥香和太陽熱力的麥田里去吧,“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啊,脊梁受炎熱的陽光烘烤。精疲力竭,只是珍惜夏日天長,想快點把活干完。”“惜”字在這里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生怕浪費一點時間的強烈感情。媽媽可以趁機問問寶寶:“夏日白天這樣長,我們是不是應當珍惜時間呢?”
發(fā)散思維:要是讓新麥來寫一首贊美夏日的詩,它會怎么寫呢?
嘗試從新麥的視角,贊美夏日的豐收之樂吧:“我是一穗新麥/在小滿節(jié)令灌漿/等著太陽的熱力豐滿頭顱/彎腰向大地鞠躬感恩/我將走上一穗新麥的遙遙長路/去皮、揚場、磨粉/發(fā)酵成早餐桌上的餅和饃/喚醒你沉睡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