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漠型依戀模式:“我不需要你”
一個30歲的女孩子曾經親口對我說:你說,我要一個男人干嗎?除了幫我擰瓶蓋。當然,我們都知道,對于她來講,男人的價值和吸引力絕不僅僅是開瓶蓋。
有一種反應是冷漠,潛臺詞是:我根本不需要你。這是這個小孩子的人生腳本,當她面臨重大的情感需求,當她面臨與機會并存的挑戰時,她會對自己說,我根本不需要。
一個人無論多么有智慧,多么理性,真正支配他的是他內心的體驗(基本上未經體驗的東西都不能算數——只有親身經歷過火災的人才知道火有多么可怕)。所以為什么在雅安地震時,唐山人的救援那么堅定而慷慨,因為那是切膚之痛。
而對于一個孩子來講,他最大的切膚之痛或者切膚之暖來自于他的父母;他父母的關系,是他看得最多、體驗最久、內化最深的親密關系和人際關系。看到父母夫妻關系不好的孩子,會自然地對于婚姻對于親密抱有懷疑和恐懼。所以,有一句心理學公認的話: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自己有一個好的婚姻。我的老師約翰·貝曼先生補充了一句:如果你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婚姻,那么次好的禮物就是一個好的離婚。
前文所述那個姑娘的話只是因為她不相信自己能夠和一個男人有穩定而溫暖的關系之后,而采取的自我保護罷了。
這就是那個實驗中所展示的一種情況,對母親的離開和回來都表現冷漠。這種表現的背后,通常是孩子曾經對與媽媽連接的渴望遭受過巨大的挫折,比如當孩子情緒低落、生病、恐懼或受傷害時,媽媽經常性地給不到應有的關注和安慰,以至于他不敢再有期待。
糾結型依戀模式:“沒你不行,有你也不好”
最糟的依戀模式是紊亂型。這是一種安全感匱乏的極端狀態,通常在孩子遭受虐待或者母親幼年遭受虐待的情況下出現。這樣的小孩長大了一般都會有人格障礙,這在人群中是少見的,這不是我的關注方向,在此不作討論。
此外,有一種孩子是糾結型,實驗表現出,他們對媽媽一方面特別黏,一方面又特別煩。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案例。我一個朋友,10歲的兒子特別黏她,經常摟著她的脖子說:媽媽,我愛你,你知道嗎,我特別愛你。可突然有一天,兒子惱了,對媽媽吼:你以為我真的愛你嗎?我那是哄你呢!我的朋友傷心得一個人在房間里哭了好久。
這位朋友以及另外兩位朋友都問過我同樣一個問題:“孟遷,你說我這算不算已經很愛孩子了?你說,我對孩子的愛夠不夠?”這樣的疑問代表什么呢?代表她們不懂得母愛的界限。她們的媽媽都是強勢的、苛責的,她們在內心里都想將來一定要做一個好媽媽,于是特別努力,卻不知道什么才叫夠好!因為害怕自己這個媽媽不夠好,便難免都會“過”——照顧過多管教過度。盡管她們很討厭自己母親的嚴苛和強硬,但她們還是內化了一個“嚴苛而強硬的母親”。
這種困境并非不能打破,我的那位朋友已經通過自我成長做到了這一點,她現在對孩子既溫和又堅持,應該孩子做的,應該孩子決定的,除非孩子要求,她能夠堅持不插手;她希望孩子做的,也只是建議,而不是堅決要求,她變得能夠尊重和接納孩子,自己的生活重心也不再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慢慢變得更為獨立和講理,更熱愛生活。
最糟的依戀模式是紊亂型。這是一種安全感匱乏的極端狀態,通常在孩子遭受虐待或者母親幼年遭受虐待的情況下出現。這樣的小孩長大了一般都會有人格障礙,這在人群中是少見的,這不是我的關注方向,在此不作討論。
此外,有一種孩子是糾結型,實驗表現出,他們對媽媽一方面特別黏,一方面又特別煩。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案例。我一個朋友,10歲的兒子特別黏她,經常摟著她的脖子說:媽媽,我愛你,你知道嗎,我特別愛你。可突然有一天,兒子惱了,對媽媽吼:你以為我真的愛你嗎?我那是哄你呢!我的朋友傷心得一個人在房間里哭了好久。
這位朋友以及另外兩位朋友都問過我同樣一個問題:“孟遷,你說我這算不算已經很愛孩子了?你說,我對孩子的愛夠不夠?”這樣的疑問代表什么呢?代表她們不懂得母愛的界限。她們的媽媽都是強勢的、苛責的,她們在內心里都想將來一定要做一個好媽媽,于是特別努力,卻不知道什么才叫夠好!因為害怕自己這個媽媽不夠好,便難免都會“過”——照顧過多管教過度。盡管她們很討厭自己母親的嚴苛和強硬,但她們還是內化了一個“嚴苛而強硬的母親”。
這種困境并非不能打破,我的那位朋友已經通過自我成長做到了這一點,她現在對孩子既溫和又堅持,應該孩子做的,應該孩子決定的,除非孩子要求,她能夠堅持不插手;她希望孩子做的,也只是建議,而不是堅決要求,她變得能夠尊重和接納孩子,自己的生活重心也不再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慢慢變得更為獨立和講理,更熱愛生活。
安全型依戀模式:“有你更好,沒你也行”
簡而言之,健康的安全型依戀模式是:“有你更好,沒你也行。”其最初的那個心理原型是:媽媽在當然更好呀,當媽媽離開后,自然會有失落、痛苦、不安,但這個情緒會過去,小孩能夠接受和適應媽媽不在的現實,而等媽媽回來,自然是非常高興地與媽媽親昵一下后,更安心地玩自己的。
這是一種依戀,而不是依賴。其成因是,媽媽能夠比較一致地對待孩子,所謂一致就是媽媽比較穩定、情緒化不明顯地照料小孩。一位夠好的媽媽會在獨立和連接兩方面都給孩子充分的滿足。分離是痛苦的,但媽媽一定還回來,分離不代表著被拋棄。因為媽媽允許孩子獨立探索,尊重孩子的意愿,并能保護孩子不受傷,孩子就有信心去放手探索世界,而且隨著各種探索,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對自己就更加有信心。
孟老師問:
你是“安全感足夠”的
媽媽嗎?
在媽媽成為媽媽之前,原生家庭決定了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后會成為什么樣的媽媽。原生家庭的力量最隱蔽也最影響深遠。
正如現在的家庭正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一樣,當初的家庭也影響著媽媽安全感的形成。如果當初媽媽的安全感發展不足,她也無法給孩子安全感。最常見的是媽媽不允許孩子正常的分離,媽媽需要孩子遠遠大過孩子需要媽媽,因為孩子需要媽媽是出于本性是自然的,而媽媽需要孩子是因為安全感的匱乏而過度依賴。故而媽媽依賴孩子,盡可能地“纏著”孩子,后來孩子也就慢慢“纏著”媽媽;媽媽不能忍受孩子不需要自己,就事事插手,孩子越不獨立越弱,自然就越需要媽媽,媽媽在頭腦里打著“我為你好”等各種旗號去對待孩子,其實潛意識里是害怕孩子因為獨立和強大而不再需要自己。
要想成為一個夠好的媽媽,必須經過個人成長,自己先成為一個安全感足夠的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