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看過電影《悲情城市》,相信這一幅畫面總會深深的停留在記憶里,抹不掉:
灰暗的色調、沉默的遠山、清冷的石階、悲情的味道,或許是大師賦予了九份一種濃濃的哀愁,于是我也跟隨著大師拍下這幅九份最具代表的畫面,影片《悲情城市》開頭的場景。
“九份,為什么是這樣一個名字?”從瑞芳火車站到九份的出租車上,一路迫不及待地問出租車司機。司機回答,九份在清朝初年是一個小村落,只住有九戶人家,這九戶人家每次購買各種日用品或魚貨都要“九份”,久而久之,此地定名為九份。
謎一樣的九份,謎一樣的情愫
不管來歷和歷史是怎樣,九份必定是臺灣的浪漫之城。景觀主體的老街不過一兩米寬,兩旁一溜的大紅燈籠簇擁著磨得水光發亮的舊石板路,仿佛麗江古城似的讓人有時光倒流的錯覺。我怎么也無法把這座山城與《悲情城市》的悲情聯想在一起,反而卻是一個浪漫的城市,亦夢亦幻。
九份一定又是一個邂逅艷遇的城市,這一點要比麗江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街道窄小,人們擦肩蹭背,因為小城之小,人們又一再相遇,而相遇,又總能開啟許多新的故事。
九份老街的主要游覽街道包括基山街、輕便路、豎崎路。豎崎路是九份最早的交通要道,全線由石頭砌成,約三、四百階石梯,依山勢興筑,向上貫穿九份地區,沿著石級而上,與重要道路汽車路、輕便路及基山街的路口,形成九份最熱鬧的區域。豎崎路沿路有不少藝術家的工作室,茶樓。基山街曾是九份最繁華熱鬧的商業街,由于采礦全日無休,礦工也三班制輪班,因此基山街上徹夜燈火通明,當時甚至稱得上全臺消費能力最高的商業區,至今,基山街仍維持舊觀,是九份老街最主要的商街。
繁華過,香艷過,落寞過,九份,不再悲情
光緒年間在九份發現金礦,吸引大量淘金客,也帶來了九份的繁榮。九份迅速發展成為三四萬人的小鎮。進入日治時代后,金礦的產量進入鼎盛期,留下蛛網般四通八達的礦坑,日治時代同時遺留了大量的舊式建筑。日本戰敗后,雖九份的黃金產量曾一度恢復,但終究在1957年因礦藏衰竭而蕭條。曾經的“小香港”、“亞洲金都”人去樓空、人煙稀少,喧鬧的九份又歸于沉寂,平靜中透露著一種悲情,不勝唏噓。然而,雖然淘金客如鳥獸般散去,不少藝術人士,如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卻逆著淘金客的人流聚向九份,在這里尋找創作靈感。藝術家們用轉瞬即逝的靈感創作,那些偶得的藝術品可能是手繪T恤,也可能是明信片或自制貓頭鷹臺燈,悄悄散落在那些琳瑯的小店間。
九份繁華過,香艷過,也落寞過。百年后出了個會講故事的老和尚叫侯孝賢,導演了一部《悲情城市》。電影的開頭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林家新的生命誕生。如今,百年孤獨的空中之城重新歸來開放,夜晚大紅燈籠高高掛,引來眾多游客。老街依舊保留著日治時期的舊式房屋,好多茶樓里仍然沿用著一百多年前的八仙桌凳。小上海茶樓,聽說也是外景地之一。找一家看似破舊的老館子,布上九份可口的小菜,喝上一瓶臺灣出產的“石敢當”……此情此景,如電影般穿越。
原本只知道是梁朝偉主演的《悲情城市》找回九份,到這才發現原來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動畫片的場景都是以九份為原型脫胎出來。所以,論景色的布局結構,看過影片《千與千尋》的朋友很容易想象出來那神秘鬼城,大紅燈籠的飲食街、湯婆婆的澡堂、通往鍋爐爺爺處的絕壁石階等都驚人地神似著。
“你在搞什么鬼?”,九份老街有一個“鬼地方”一定得去看看。泥人吳是全臺灣搞鬼最多的陶藝家,已經捏制了1500多個各式鬼臉,陳列在九份展覽館和金瓜工作室。這“鬼地方”神馬鬼都有,罵人鬼、貪吃鬼、食血鬼、騙人鬼、流涕鬼、煙鬼、酒鬼、菜刀鬼……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這里都有,實在是五毒俱全。
TIPS
交通:臺北至九份
1、由捷運忠孝復興站搭乘基隆客運往金瓜石方向的班車,至舊道站即到九份;
2、由基隆火車站前,搭乘基隆客運往金瓜石方向的班車,至舊道站即到九份;
3、由瑞芳火車站前,搭乘825至舊道站即到達九份。
住宿:九份沒有賓館,也沒有酒店,但卻有很多可供住宿的民居。
美食:臺灣到處充滿美食的誘惑,何況是九份了。推薦小巧玲瓏的街邊風味小吃,滿街飄香的阿蘭草仔、賴阿婆芋圓、舊道口牛肉面、紅糟肉餅、肉圓、阿婆魚羹魚丸、阿婆鐵蛋、紅糖糕、芋仔蕃薯、燒酒雞麻油雞筍子雞三杯雞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