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地處沅江之濱,德山之麓,是湖南西北地區的一個古老城市,古稱“武陵”。作為湖南之酒鄉,常德釀酒歷史悠久,崔婆酒、白玉泉酒(又名“武陵桃源酒”)都曾在歷代聞名于世。可惜千年前的武陵酒,我們早已不知其味。到了民國期間,武陵的釀酒業遭到重創,破敗凋零。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政府在年產不到100噸酒的原私營糖坊基礎上組合成立了國營釀酒廠,1957年,這家釀酒廠更名為常德酒廠,恢復生產傳統白酒。1959年,德山大曲酒根據傳統釀造技術釀造而成,從圖中德山大曲六七十年代的酒標可以多少窺見早期常德酒廠產品的風貌。此時的常德酒廠,并沒有武陵酒的影子。
德山大曲酒是常德酒廠的名牌產品,曾于1963年、1984年、1988年全國第二屆、第四屆、第五屆評酒會上被評為國家優質酒,這一濃香型風格的白酒在湖南當地較有名氣。而有關武陵酒的誕生,則頗有些故事可說。中國的白酒,多少和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說上世紀60年代末,毛澤東數次回湖南常住。茅臺酒作為當時的接待用酒,供應前來拜訪的賓客明顯不足。為生產出與茅臺酒口感一致的政府接待專用酒,湖南省革委會決定在本土開發一款醬香型高品質接待用酒,出于對常德酒廠自然環境以及時任酒廠廠長鮑沛生與時任茅臺酒廠技術副廠長季克良先生的同學關系的考量,決定將試制該酒的任務交予常德酒廠。常德酒廠派技術骨干到茅臺酒廠,潛心學習研究、試制,并于兩年后試制成功命名為“武陵酒”。
武陵酒是70年代以仿制茅臺酒為目的而試制成功的新產品,不過,它的口感和釀造工藝都仍有其獨到之處。采用優質高粱、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入池發酵、高溫蒸餾接酒——醬香型酒之高溫特性,造就了早期武陵酒獨特的口感。武陵酒酒色微帶淡黃,清澈透明,醬香馥郁,略帶焦香,入口綿甜、柔和、純正、爽適、味長,具有鮮明的醬香型大曲酒的特點。武陵酒于1988年全國第五屆評酒會上被評為中國名酒獲金質獎章,成為與茅臺、郎酒并列的醬香型白酒代表。
“武陵酒”原本是應運時代的要求而生,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事實上,在試制武陵酒的那個年代,全國有很多酒廠均在仿制茅臺的醬香型風味,這些為達到茅臺口感的醬香型白酒均在全國評酒會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大連白酒廠1975年初次登市的遼海老窖以及被譽為東北第一家醬香型白酒的龍濱酒。不過與這些仿茅臺的醬香型白酒酒廠命運相同的是,常德武陵酒廠最終也未能逃過沒落的命運。90年代末,酒廠發展停滯,逐漸隱沒在競爭激烈的白酒市場中,盡管近年來改制后的武陵酒仍在不斷發力,但仍多少顯得力不從心。不過,曾輝煌一時的武陵酒在收藏市場上卻是香餑餑,由于該酒當時產量不大,且名氣仍不及其他十七大名酒,因此存世量很少。本人藏品中的一瓶70年代產岳陽樓牌武陵酒(如圖1),在收藏市場上僅見數瓶,極為珍稀。從整體上看陳年武陵的全系列酒,2012至2013年短短一年間它們的價格均有數倍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