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進入白酒的資本,大概分成三類:1.以退出機制為前提的戰略投資,比如中信產業基金進入西鳳、華致,高盛進入口子窖、宋河;2.以產業整合為目的的業外投資,比如聯想控股(通過豐聯集團平臺)購并武陵、板城、孔府家、文王,維維控股枝江、貴州醇,海航控股懷酒時的初衷也是這樣;3.以產業擴張增長為手段的業內投資,比如華澤集團購并、控股10多家白酒企業,五糧液對永不分梨、蘇酒集團對梨花村可能正在開啟新一輪業內整合潮。
2業外投資者往往更多看到了“機遇”,也就是更看到了市場容量大、增長速度快、量價提升、不受經濟周期影響等產業特征,白酒行業的黃金10年確實無論從資本市場還是產業實體都給予了很好的投資回報;2012年8月份一位公募基金的投資總監甚至開玩笑說,“過去10年,投白酒的都賺了,沒投白酒的都賠了。”但業外投資者往往沒有看到產業“落后”,比如企業多、品牌多、經銷商多帶來的集中度不高,返利多、促銷多、廣告多帶來的惡性競爭,稅收政策更使得企業間競爭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白酒是一個選擇大于努力的行業,但也是一個膽量大于規則的行業。
3業外投資者往往更多的以“快消品”來理解白酒,但白酒又確實不同于一般的快消品。最便宜的飲用水1元/瓶,最貴的大概20元/瓶,相差20倍;最便宜的啤酒3元/瓶,最貴的大概18元/瓶,相差6倍;最便宜的白酒5元/瓶,最貴的至少1000元/瓶,相差200倍。這其間的差異說明了什么?主要應該是販賣的本質不同,白酒的“品牌性”更大于“產品性”,也就是賣白酒更是賣品牌、賣情感、賣生活態度方式。而一個品牌的成功,除了需要錢更需要時間,EasyComeEasyGo;所以,業外投資者進入白酒產業需要耐心,不能急功近利,因為白酒行業不是一個缺錢的行業。
4從如火如荼的大干快上來看,不同群體對本次白酒產業調整的理解不一樣。我們一直說:白酒是一個不但不打價格戰而且“價格比高”的行業,說誰占有價位誰就占有(市場)地位,從五糧液、茅臺、水井坊等曾經的成功看正是這樣;但是,中國確實再也找不出這樣的快消品,甚至葡萄酒在法國、威士忌在英國也尋不到這樣的自豪。那白酒為什么有這樣的自豪呢?個人認為,過去的中國白酒(或者說高端白酒)有一個“銷量無價格彈性的相對固化消費群體”,正是他們引領了黃金10年、創造了白酒的品類獨特性;這類群體,法國沒有、英國沒有,全世界都少找(當然,朝鮮值得研究)。那么,2013年,白酒行業進入新的一輪調整期,最大的調整是什么呢?正是在抽空“銷量無價格彈性的相對固化消費群體”這一白酒增長的巨大驅動力。所以,白酒產業這一次的調整是巨大的,是深刻的,很多行業內有識之士比我更早看到;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可能也可以更容易理解茅臺在2013年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