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人問,世界上最早的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得翻翻歷史才知道,那是要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時空。
有人說,葡萄酒的釀制開始于6000年的波斯,后來傳至有5000年葡萄酒歷史記載的埃及,然后腓尼基人也開始釀造葡萄酒。在公元2000年,希臘人和克里特人開始釀酒,公元1000年,西西里島、意大利開始種植葡萄,公元前100年,印度和中國也有了葡萄酒的生產。
但接下來,葡萄酒的歷史遭遇了1000年的停滯,原因是羅馬帝國的衰退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阻礙了葡萄酒的發展。直到一個里程碑的出現,才讓葡萄酒業發展有了一線生機,即1655年在開普(南非)種植葡萄。開普連接兩大洋的地理位置將葡萄與葡萄酒的文化傳播得更遠,不僅促成了葡萄酒業的繁榮,也為一個民族帶來了好運。
南非葡萄酒開拓史
開普地區的葡萄栽培和釀造早在殖民時代已經開始。好望角是歐洲前往印度的中轉站和補給基地,16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開普發展迅速形成了商埠,也帶來了葡萄栽培技術和葡萄酒釀造技術。1655年,開普首任總督里貝克種下了第一株葡萄,1655年和1656年又分別從法國和西班牙引進葡萄插條,并在1659年親自用開普葡萄釀出第一批酒。在最初的種植階段,農民并不支持種植葡萄,主要是因為對葡萄栽培沒有經驗,同時也對葡萄酒不夠熱情。但是這毫不影響領導人對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決心。
1679年新總督西蒙·凡·德斯代爾繼任后,對南非葡萄酒提供了很大幫助。首先,他在康斯坦蒂亞河谷開辟了一個占地面積為770公頃的農場,建立自己的葡萄園,由于這里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使得這里釀出的好酒聞名歐洲市場。后來,另外一部分人的出現也為這里的葡萄酒發展帶來了很大幫助。在1688年,這里接納了200名流亡的法國胡格諾派,他們大部分人都是葡萄栽培和釀造葡萄酒的能手,在他們的幫助下,17世紀,開普地區的釀酒葡萄栽培已達40萬株,可以說,南非葡萄酒業有他們不可磨滅的痕跡和味道。
一波三折的發展史
18世紀,南非的葡萄酒業發展比較困難,葡萄酒的質量不如人意,同時橡木桶的匱乏造成了葡萄酒陳化不好的現象,一些用于陳化葡萄酒的木桶甚至用來研制肉類食品,而釀酒技術和培育出好的葡萄酒品種也是當時的一個難題。但在19世紀前半葉,南非葡萄酒進入了繁榮時期,英國人占領開普及隨后的英法戰爭爆發,致使英國不得不從南非大量進口葡萄酒,于是,南非葡萄酒產量在45年間得到極大地增長,由最初的五十萬升增長到四百五十萬升。
好運不長,在19世紀80年代,歐洲發生了嚴重的葡萄根瘤蚜災害。1886年根瘤蚜傳入開普區,迫使農民毀掉數百萬棵葡萄樹,導致經濟損失。直到后來,采用了美洲葡萄的鉆木后,才挽救了南非的葡萄和葡萄酒業。1899年英布戰爭開始,南非葡萄酒業再次陷入混亂,接下來南非又進入了長達25年的蕭條時期。
各種問題的出現,致使南非政府更加關注葡萄酒的生產和市場。1918年,南非成立了“葡萄酒制造共同協會”,它的成立將南非葡萄酒從災難中拯救出來,給南非葡萄酒業帶去了穩定、發展和繁榮。后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成功釀造出具有獨特香氣和高質量的白葡萄酒,這進一步奠定了南非作為世界優質葡萄酒生產國的地位。1994年,南非結束種族隔離制度,重新回到國際社會圈中,南非葡萄酒業可以說是前途一片光明。
新突破,新篇章
現在,南非整個西開普地區,有4900個種植戶種植著93250公頃的葡萄園,在那里,有生產者、銷售商、合作者、個體生產者、酒莊酒生產者。他們用自己葡萄園的葡萄釀酒,也購買其他國家的葡萄和葡萄酒,再通過自己的技術,將它們融為一體。當然,也有憑借自己出色的技術,結合本土特色、風貌釀造出的酒。南非的葡萄酒遠銷世界各地,它的年產量位于世界第八,占世界葡萄酒產量的3%,目前,隨著國際社會對南非葡萄酒的認可,南非葡萄酒出口的數量在不斷攀升。
南非的葡萄酒業在規模上世界排名第八,據悉,是長期依靠廉價勞動力來作為后方支撐,這相比較于不太成熟的新世界葡萄酒國家來說,還需要不斷改善。后來在聽取相應的建議后,南非葡萄酒行業協會決定,充分利用本國自然資源,大力宣揚本土豐富珍稀的生物群體,將當地人文風貌與葡萄酒相結合,將南非美麗風景、財富等引人入勝的地方都與葡萄酒融會貫通,這樣不僅能使葡萄保持長期可持續種植,還可為南非葡萄酒的宣傳加分。最后確實這樣做致使南非葡萄酒得到了很大突破。
說到南非葡萄酒,釀造出頂級白葡萄酒,特別是能與法國勃艮第相媲美的白葡萄酒,是他們都感到無比自豪的。因為那里種植賽美蓉、白詩南等白葡萄的歷史要長遠一些,同時,白葡萄樹也比較成熟,能長出成熟的果子,也能經得住南非葡萄園卷葉病毒的危害。我們知道的南非白葡萄酒中,頂級霞多麗是可以與法國勃艮第白酒相媲美的,開普長相思也很不錯,相較于非歐洲產區的同類白葡萄酒,南非白葡萄酒果香濃郁,酒體豐厚,得到了很多商家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