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孕育了馬友友的生命,也是馬友友最初的音樂啟蒙人。她,見證了馬友友從一個孩童到世界頂級音樂家的生命歷程。作為譽滿全球的天才的母親,盧雅文說:“在我心里面,他的善良和真誠,比他拉大提琴的成功更重要?!?/p>
在美國大西洋邊一個風景如畫的城市里,記者見到今年九十多歲的盧雅文,她在這個美麗而安靜的海濱城市里過著恬淡隱居的生活。這位出生于二十世紀初,在亞、歐、美三大洲留下生命足跡,精通中西方古典音樂、法語和英語的中國人,就是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母親。
她出生在“東方之珠”的香港,畢業于民國時期南京的中央大學,她在重慶沙坪壩躲過抗戰紛飛的戰火,在風雨飄搖的動蕩時局中離開了祖國,在法國邂逅了她的音樂老師馬孝駿,并在巴黎完婚后生下音樂神童馬友友和姐姐馬友乘。她和丈夫把孩子帶到美國紐約,讓馬友友在廣闊而自由的舞臺上學習、發展。
音樂家心中充滿同情和關愛
“友友從小就很奇怪,他很頑皮,但是不像別的男孩子喜歡槍炮、打仗。他從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盧雅文說。她回憶道,一次帶著七歲的友友和他的姐姐友乘去中國城買東西,他們看到有一個小孩站在路邊,直勾勾地看著商店里的零食,那位小孩轉過頭問盧雅文:“這個多少錢?”盧雅文著急趕路就帶著兩個孩子匆匆走過。這時,馬友友拉著媽媽的衣角說:“媽媽,你不買嗎?”盧雅文說:“我以為是友友自己要吃,沒想到他卻說:‘他是個小孩呀!’我才知道他是要給那個小孩買。聽到他的話,我的臉都紅了,他這么小的年紀,就這么有同情心,我卻沒有想到,友友教育了我這個當媽媽的。”
“有一次,全家的好朋友約翰·若勒博士帶著孩子到家里來跟我先生學琴。若勒博士對孩子很嚴格,在電梯里,他訓斥自己的孩子為什么不好好用功,友友在旁邊聽到了,眼淚都流了出來,他既擔心又同情自己的小伙伴。”
盧雅文說,馬友友從小就對他人充滿了愛心和同情心,這是作為一個音樂家最重要的品質。
上哈佛時,馬友友注意到,住在同一宿舍樓的一位黑人女生早上從不吃早餐。他就買了早餐,并用塑料袋把早餐掛在那位女生宿舍門外的把手上,還寫了一張字條“吃早餐對你的身體有好處!”第二天,那個女生回復了馬友友一張字條,上面寫道“謝謝友友爸爸啦!”媽媽盧雅文說,馬友友對任何人都很關心,不分種族和膚色。
“友友也很有孝心,他爸爸生病住院,友友每天排練完,都背著琴趕到醫院,給爸爸彈琴。他爸爸臨終前很害怕死亡,友友就坐在爸爸的床邊,給爸爸講天國世界的美好,讓爸爸不要害怕;又講自己小時候跟爸爸在一起時的美好時光,讓他爸爸開心。”盧雅文恬淡地說著過往的事情,臉上滿是溫馨。
馬友友的音樂同行,獲得過二十六個格萊美獎的著名歌唱家艾莉森·克勞絲(Alison Krauss)說:“能夠和馬友友的藝術才華相提并論的只有他的善良和慷慨,是神締造了馬友友,馬友友被締造出來后,神就收工了?!?/p>
音樂是無私的
記者問盧雅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她說是做人的道理,教小孩子學音樂,除了要教他們學習音符和技巧,更要告訴孩子一些道理。
她說馬友友四歲開始學大提琴,姐姐馬友乘比他大四歲,拉小提琴。小孩子都有頑皮的天性,姐弟倆有時也會爭吵。一次他彈姐姐彈過的樂曲,姐姐說:“這是我的音樂,你不能彈?!钡艿苷f:“大提琴彈出的就是我的音樂?!北R雅文聽到后,對他們說:“音樂是給所有人的,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大家的?!?/p>
大概媽媽的話在孩子的心里扎了根,從此,他們便知道音樂是無私的,需要與大家分享的。馬友友和姐姐長大后,一直實踐著這句話。
馬友友成名后,創立了“絲綢之路”室內樂團,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并為他們提供發展的機會。
“友友很幸運,他得到很多人的幫助,現在他成功了,他也要幫助別人。他成名后工作更辛苦,通常一個人做四五個人的工作。他想幫助別人,回報世界,這是他的使命,他回饋著上天的恩賜和所有幫助過他的人。”
馬友友的姐姐馬友乘也是如此。從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她一邊行醫,一邊與丈夫——古典吉他手麥克·達德普(Michael Dadap)經營兒童交響樂團協會(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幫助愛音樂的兒童,并給他們提供與著名音樂家同臺表演的機會。這個非營利組織是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在1962年創立的。
“如果兒童交響樂團協會支出有困難,友友就會舉辦慈善音樂會,為他們募款,自己分文不取?!北R雅文說。
馬友友的音樂合作伙伴,美國最頂尖的抒情女高音歌唱家芮妮·弗萊明(Renée Fleming)說:“他人性的光芒和他在藝術上的才華、音樂上的造詣是并駕齊驅的?!?/p>
把心中最美好的東西給別人
在談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時,盧雅文說,言傳身教中身教很重要?!靶『⒆雍苌朴谟^察,有些東西你不說,他也會看到。很多跟友友共事的音樂家、作曲家,都很喜歡他,喜歡跟他一起做事;觀眾也喜歡聽他的音樂,因為他把心中最美好的東西呈現給別人,這一點跟他爸爸的身教有關系。”她說。
盧雅文說,在法國巴黎時,他們的生活很拮據,靠馬先生一個人的微薄收入維持全家四口人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馬先生都會把家里最好的東西留著,招待前來做客的朋友們。年幼的馬友友耳濡目染,等他長大后,對朋友、家人、觀眾時,也會踐行著父親的品格,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大家。
曾擔任紐約愛樂首席指揮、倫敦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和法國國家樂團音樂總監的德國指揮家庫爾特·馬蘇爾(Kurt Masur)說:“我第一次見到馬友友的時候,就知道他是一個‘魔術師’,每個人都非常喜歡他的演奏和他對音樂的獨特詮釋;他也是我見到過的最坦誠的人,他的微笑和善意發自心底,無論他演奏什么,你聽到的音樂都是清新和啟迪人心。他走到哪里,就把愛帶到哪里?!?/p>
循循善誘的教育
有些小孩因從小練琴很辛苦,會恨琴,馬友友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呢?
盧雅文說:“我的先生是個教育家,很會循循善誘地教導孩子,每次練琴,他不會讓友友練太久,大概就只有15分鐘。他知道小孩頑皮,定力不夠,專注練琴比熬時間更重要。他還很會講故事,友友和他的好朋友都喜歡聽他講。”
“我先生是從來不會因為音樂打孩子的。他不讓孩子因為音樂而受罰,這樣音樂在孩子的心里就不會留下陰影。其他時候,小孩如果不聽話、頑皮,可以打屁股,如果音樂通不過,他爸爸會罰他寫毛筆字。不過友友學音樂都是通過,不需要懲罰?!北R雅文自豪地說道。
“友友很喜歡音樂,只要遇到自己喜愛的曲子,他就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不受外界干擾。他從小就喜歡舒伯特、海頓,練起來就不愿意放下。”
藝術的最高境界——簡單和自然
馬友友很小的時候,就會拉難度很高的曲子,他小小年紀就有獨特的音樂表現力,這讓世界頂級的音樂家都感到不可思議,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學習音樂的呢?
盧雅文說,馬友友六歲的時候,就會拉琴讓她聽,同一首曲子,他有多種不同的拉法,拉完后就問她喜歡哪種拉法,還要她說出為什么。“我告訴他,我喜歡Simple(簡單),不要復雜,自然簡單是最好的,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愛中庸之道。友友從小就知道同一首曲子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他問我喜歡哪個,我告訴他,他隨時都可以自如地拉出來,這就是天賦吧?!北R雅文的臉上布滿驕傲的神情。
那次,馬友友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的老師讓他和姐姐一起拉舒伯特的奏鳴曲,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很有難度。友友嘗試了很多次,也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他便讓媽媽唱。盧雅文就唱給他聽,他說:“媽媽,為什么你能做到?”
盧雅文說:“你先要理解作曲家的意圖,然后才能把它表達出來。我能表達出來,是因為我的聲音是天生的、自然的,我可以自如地運用聲音表達自己。而你的 cello(大提琴)不是自然的,你需要練習,用technique(技巧)才能自然地表達你要表達的東西。你還小,沒有足夠的technique。”
后來,馬友友苦練技巧,終于漸入佳境,大提琴仿佛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能夠自如地表達他的思想和情感。
1982年2月的《哈佛》雜志的封面故事中,馬友友說:“我的母親對音樂的表現力能發揮到極致,她知道什么是美好,她的音樂充滿了感情。而我的父親偏重理性分析,音樂中充滿智慧和技巧?!痹谝魳贩矫?,父母對馬友友的影響缺一不可,“陰陽和合而成,日月交映成輝”,造就了馬友友極富感染力的音樂。
當今古典樂壇中流砥柱的指揮家,被譽為“古典音樂的票房保證”的世界級指揮家馬里斯·揚頌斯(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曾這樣評價馬友友:“他集多種品質于一身:才華、音樂的創意、藝術的眼光、廣泛的類別、人性的魅力,這些都造就了馬友友成為世界頂級的大提琴家和最受歡迎的藝術家?!惫P者認為,他的這些特質,都與傳承了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熏陶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密不可分。
天才的魅力
馬友友在三種不同的文化中長大,對他的教育,跟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呢?
盧雅文說:“我先生在家里都要求我們講中文,他對孩子很嚴格,友友尊重中國式的教育方法,但因他出生在外國,他又具有國際的思維,他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這種獨特的經歷使他的發展空間更廣闊?!?/p>
馬友友七歲的時候,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聽他拉琴后,便意識到,眼前的這個小孩將是改變世界樂壇的力量,他毫不猶豫地把馬友友推薦給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隨后,馬友友和姐姐與伯恩斯坦一起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為肯尼迪總統和夫人表演。帕布羅·卡薩爾斯對馬友友的父母說:“你們要好好保護他,尊重他的意見,給他自由?!?/p>
馬友友從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對爸爸的中國式的家長權威,他很尊重,但也會臨危不懼。他有時也會陳述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地服從。
但對于中國傳統美德教育,比如謙虛,馬友友的父母堅決要求他做到。誠然,馬友友做到了,他謙虛優雅的風度,是讓西方觀眾著迷的、與眾不同的東方魅力。
馬友友七歲的時候,母親帶他去看牙醫時迷了路,馬友友指出了路在哪,還自豪地說:“我是 genius(天才)!”母親聽了大吃一驚,心想:“糟糕,他在學校聽到人們這樣叫他(小小年紀就跟伯恩斯坦同臺為總統表演),他也跟著學,這樣怎么會有長進呢?” 母親從容地糾正說:“是你記憶力不錯。”這是為了告訴他,他不是天才。
電視和廣播主持人塔維斯·斯麥利(Tavis Smiley)曾感慨地說:“馬友友是個天才,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我看來,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并不是他最了不起的秉賦,而他對人性的關愛,才最讓我折服。馬友友的心靈中充滿了愛的恩典,當你聽他的音樂的時候,你就能感受到他的心。”
超越時空的人性
記者問道:“作為一個母親,您最看重兒子的哪方面?”
“在我心中,他的善心和真誠,比他拉大提琴的成功更重要?!北R雅文說,“他是我的兒子,不是機器。Cello(大提琴)是他的愛好,他是利用Cello傳播愛心,我最愛他這一點。我已經九十多歲了,今天講這些話,是覺得對后來人有好處??傆幸惶?,馬友友的時代會過去,友友也說:‘再過一些年,人們也許就會忘記我?!?/p>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生命是很短暫的,但美好的音樂和人性的光輝會源遠流長,如十六世紀的巴洛克時代的巴赫音樂,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至今還在影響著、啟迪著人們。
馬友友曾說過,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已故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因為卡薩爾斯說過:“我首先是一個人,第二是音樂家,第三是大提琴家?!迸敛剂_·卡薩爾斯堅定地支持西班牙的民主和自由,反對佛朗哥獨裁政權。他曾說:“我們都是樹上的一片葉子,這棵樹就是人性,如果沒有了樹,葉子也無法存活。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良知和善念,根據心中的善念所做的決定,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只需要勇氣,有了勇氣,一個人就可以聽見心中善念的召喚?!瘪R友友也是如此:他首先是一個充滿了人性的人,其次是一個世界知名的音樂家,再次是一個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
2009年,馬友友的母校哈佛大學邀請他參加紀念聯合國人權宣言六十年的活動,哈佛大學人文中心主任賀米·巴巴爾(Homi K.Bhabha)說過這樣一段話:“人權不只停留在一個理念和意愿上,就像音符一樣,它只有被詮釋、練習和演奏成音樂的時候,才真正能把人性的自由轉化成普世價值,當我們見證人權精神的時候,馬友友和他的同行們將用他們的音樂,讓人們在克服恐懼中看到光明和希望?!?/p>
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這是一個締造未來的時代,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里,音樂家們也可以像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一樣,用深厚的人文情懷譜寫人性光輝而永恒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