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至13日,桂花飄香的申城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我有幸代表《小演奏家》雜志參加了這次盛會。作為亞洲最大、世界三大專業樂器展覽會之一的上海樂器展,本屆規模再創新高,共吸引了比利時、英國、德國、日本等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多家企業參展,展會面積達92000平方米,展會期間有1000多場包括教育論壇、現場音樂會、研討會等活動陸續舉行。
音樂,我在現場
隨著我國音樂教育的普及,近年來學習樂器已不再是搖滾青年或考級學生的專利,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也加入到了學習樂器的行列。白領們學鋼琴、彈古箏,在陶冶情操、提升氣質的同時,更能緩解生活、工作中的種種壓力。學習一門樂器也逐漸成為老年人退休生活的首選之一,公園里經常可見拉二胡、吹口琴的老年人,還會有“同道中人”循聲而來,以“樂”結友,不亦樂乎。如今的樂器展儼然變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音樂大Party,人們來到展會現場更多的是來感受音樂的氛圍,體驗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
以前,我總認為樂器只是演奏音樂的工具而已,然而通過參加這次樂器展,我對樂器的認識有了新的更深層次的提升:樂器不同于其他工業化產品,它不是流水化生產線上制作出的千篇一律的“標準化”產物,它的完成需要一道道人工程序,這也就意味著每一件樂器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烙印,融入制作者的個人特點和情感,甚至可以說一件樂器就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
樂器是音樂的載體,它只有通過人的演繹才能把音樂本身的情感傳遞給觀眾。本次展會的現場演奏會就是對音樂魅力的最好呈現,敞開式的舞臺、不間斷的演出,您可以隨走隨停,自由愜意地領略不同音樂風格的魔力。80余場精選現場演奏、上百場震撼人心的展臺演出,再加上眾多知名品牌形象代言人、明星樂手親臨現場,輪番登臺,充分展現出電聲、打擊樂、弦樂等不同器樂的魅力,為參會者奉上了一場場古典、搖滾、民族、爵士等不同藝術風格的音樂演出。展覽期間,我就在打擊樂器展館親身體驗了一把非洲鼓的魅力,那清脆的聲響仿佛將我帶到了熱情奔放的非洲草原。后來聽工作人員介紹我才知道,非洲鼓的獨奏和重奏鼓的節奏復雜多變,抑揚頓挫,集體擊鼓或一個人同時擊多只鼓時,鼓聲鏗鏘有力,雄壯激越。在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而舞蹈必離不開鼓。看似一件小小的鼓樂器,卻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音樂力量,令我不由得為之驚嘆。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以嘗試演奏名貴樂器和觀賞高手的表演更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機緣。
在這次樂器盛會中,德國門德爾松鋼琴推出的設計大膽、風格迥異的概念琴,讓人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夢幻的世界。“皇冠”琴、綠色“蝴蝶”琴、“飛艇”琴及經典“飛機”琴一經亮相,就吸引了大批專業觀眾和其他品牌展商的圍觀、拍照,成為鋼琴展館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樂器制作獨領風騷
竹笛可以說是所有樂器中最易制作的,但小小的一根竹笛可考歷史卻有兩千多年。它取材容易、制作簡單、表現力豐富、方便攜帶,所以是民樂中當之無愧的“親民大使”。笛子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詩及制作者的名稱,這又賦予了它獨特的時代性和故事性。在展會現場的“玉笛飛聲”工坊里,國內知名的制笛師將笛子制作的選料、定調和扎線環節一一還原,讓人感覺仿佛回到了幾千年前的制笛時代。此外,杜如松、詹永明和張紅陽等笛子演奏大家也前來助興,與眾多到會笛友撫竹雅談,品竹賞樂。
小提琴的制作工藝精致而復雜,在所有樂器中它是與人結合最為緊密的樂器之一,從精挑細選的優質木材到一件作品的完成,制琴師就像是技藝高超的魔術師,能夠化“原木”為神奇。正因為如此,小提琴也最能體現制琴高手的經驗和技術,在提琴制作界,沒有商業化的品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字——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內利……而說到中國的小提琴制作,可以追溯到民國初年,早在1915年,上海人司徒夢巖先生參與制作的小提琴“戈斯”就獲得了世界博覽會的第一名。如今,中國制琴師憑借天生的悟性和勤奮,也逐漸在世界提琴制作領域擁有了一席之地。此次,展會特別設置了提琴“大師工坊”,邀請了國內外著名的制琴大師,分別為觀眾現場展示琴頭、琴弓、F孔以及琴碼裝配等的制作過程,一塊塊木板、一根根琴弦在大師的“鬼斧神工”之下,無不變成了一把把嶄新的音樂“圣器”。
提琴演奏技巧雖然屬于音樂表現范疇,但提琴的良莠足以影響演奏者的臨場發揮,因此演奏家總是極力追求擁有名匠所制造的提琴,名師所產制提琴更為世人珍藏,自古即為收藏家所鐘愛。古琴除了具有完美的演奏音色之外,還兼具藝術古董價值,優雅的弧度、美麗的木紋琴面、天然古樸的手工漆香氣……使古琴跳脫單純樂器價值成為典藏珍品。
一把提琴被稱為名琴是由其稀少性、歷史背景、制琴者的名氣地位及琴本身的音質與藝術性共同決定的。今年的展會邀請到擁有1694年斯特拉迪瓦的德國收藏家共襄盛會,這把市場估價約600萬美元的珍貴古琴亮相上海樂器展現場,使中國琴友也能近距離接觸到歐洲文化歷史背景,一睹名琴的風采。此外,還有估值550萬歐元、十九世紀的Rocca,30萬歐元的Vuillaume 和12萬歐元的Poggi 同臺展示,幾把提琴加起來價值過億,讓我這個曾經夢想能當上演奏家的人大開眼界。
分享音樂大師的心路歷程
近年來,音樂教育受到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在專業音樂教育不斷發展的同時,各種社會音樂培訓機構和琴行藝校也應時而生。目前音樂教育市場發展如火如荼,但水平參差不齊,急需一些成功案例和先進理念來指點迷津,從而有效提升音樂教育水平,拓展音樂教育受眾。上海樂器展恰恰看到了這一需求,通過舉辦展會希望能夠為全國范圍內從事大眾音樂教育的從業者及未來音樂教師們開拓思路,為他們引進豐富的教學經驗、多元的教學手段、科學的教學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模式,為提高全民音樂素養的長遠事業添磚加瓦。此外,在進行各種演出、試奏之余,開展各類音樂論壇和大師演講,無疑更是音樂愛好者的福音。
“我希望借由演奏薩克斯,向其他人傳達我的想法。成長至今,透過許多人領略到許多美好的事物,如今我希望把這些美好的體驗從我身上傳達出去。如果能夠讓大家透過我的演奏、我的音樂進而擁抱夢想與希望的話,將會是我最樂于見到的。”很難想象這樣堅定的音樂理念是從一位年輕的女性演奏家口中聽到的,在小林香織美麗的外表之下,包裹著的卻是令人意外的對音樂的堅持。世界級薩克斯國際大師小林香織手上的薩克斯呈現出的那份屬于男性演奏者的雄渾、陽剛,與她嬌美的外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她演奏的音樂中,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小林香織血液里奔流的絕妙而活躍的音符。
小林香織的演奏技巧讓人直接聯想到日本制的“Candy Dulfer”,對于視“Candy Dulfer”為偶像的小林香織固然是一種推崇,然而她本身一方面是尊崇Candy Dulfer、David Sanborn、Maceo Parker等演奏家的“Funky小野貓”,另一方面也是信仰約翰科川、加農炮艾德雷等大師不移的爵士本格派。在小林香織年輕貌美的外表之下,呈現出顛覆一般人觀感的音樂理念,這樣的失衡感也更增添了小林香織深不可測的魅力。
短短幾天的樂器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樂無處不在,它伴隨著生命的開始與結束,點燃生活,扮靚生活,就讓我們在美妙的音樂旅程中攜手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