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根茨在號稱歐洲第三大湖的博登湖畔搭起了一個巨大的舞臺,離岸邊有二十多米,岸上有一個可以容納七千名觀眾的觀賞區域。這個歌劇節最大的特點是制作非常龐大,它采用了多舞臺的設計方式,可以同時在五六個甚至十幾個表演區域進行表演,造成一種非常絢麗的視覺效果。
布雷根茨歌劇節的形成跟二戰有關系,這個小城市被盟軍轟炸后已是廢墟一片,很多人覺得在這里沒法待下去,紛紛搬到歐洲一些大城市去生活。這樣一來,當地人開始著急了,因為這是一個很有文化淵源的城市,怎樣才能把人們留下來呢?他們想起了歌劇。第一次的布雷根茨歌劇節是在1946年夏天舉行,當時在博登湖的岸邊有兩艘大船,一艘船作為舞臺,一艘船作為樂池,當時演出的樂隊就是現在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它從1946年以來一直堅持每年參加歌劇節演出。第一屆歌劇節吸引了很多歌劇迷來看,因為當時歐洲戰后文化生活非常貧乏,大家一聽在布雷根茨的博登湖有一個露天歌劇演出,不管是德國、瑞士還是法國,四面八方各個國家的觀眾都趕過來了,非常熱鬧。當地人看到歌劇節不但吸引了本地人,而且吸引了歐洲各國的人,所以就這么一直舉辦下去了。
進入二十世紀以后,布雷根茨歌劇節想有一些新的發展,它采取了一個娛樂模式的制作,為了吸引年輕的觀眾,增加視覺的沖擊力,他們開始邀請包括導演等電影制作人員來參與舞臺設計。2008年電影《007量子危機》上映,大家非常驚訝地看到里面的很多場面是在演歌劇,這些歌劇場面就是在布雷根茨歌劇節拍的,這部歌劇就是2007年到2008年演的《托斯卡》。《托斯卡》以一只眼睛為標志,這只眼睛可以伸縮、分散、拼接,做出很多種變化。2008年后,布雷根茨就將這只眼睛作為了這個城市的一個小Logo。布雷根茨歌劇節每年吸引到全世界很多游客,收入非常可觀,逐漸成為當地的一個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它的夏季音樂節票房收入可達一億七千萬歐元。
去年,布雷根茨歌劇節演的是《安德烈·謝尼埃》,講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故事。照理說這是一部非常嚴肅的歌劇,但是在布雷根茨歌劇節的舞臺上,它變成了一個炫目的歌劇秀。它的主舞臺就有三個,一個是半身人像,高有二十幾米,寬有十幾米,就像我們一個標準像一樣,但它是個雕塑,還會做出各種變化。在這個半身人像旁邊的舞臺上有兩根柱子,當中有一根圓環,遠遠看去就好像魔戒一樣,但是這個圓環里可以放清晰的圖像,從圖像里,我們看到了死神隱隱約約地向觀眾走來、絞架上的犯人怎樣掙扎,栩栩如生,看起來非常刺激。這種制作利用了很多高科技的東西,但是我們聽到的還是《安德烈·謝尼埃》這部歌劇的詠嘆調和音樂。
樂隊在現場是看不到的,他們在舞臺背后,現場演出音響使用了擴聲,但是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我好像沒有感到用擴聲以后失真的感覺,制作非常精良,音響效果非常好。一部我們并不熟悉的歌劇,卻讓我們看得如癡如醉,全場兩個小時演出一氣呵成,沒有中場休息,更沒有觀眾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