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提出“人生四境界說”,這是他對哲學的一大貢獻。我們可以嘗試對此說稍加拓展:一是生物境界——最低的境界,溫飽食色而已,是乃凡人;二是功利境界——名譽、金錢、地位和權力,是乃俗人;三是認知境界——“寧愿找到一個因果解釋,而不愿獲得波斯王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語),是乃高人;四是道德境界——道德完美,上不愧怍天地,下不辱沒先人,中不違背良心,是乃完人;五是宇宙境界——超越凡俗,融入宇宙,不圖得失,不計生死,是乃超人。所以,人格的第二意義是人生境界意義——人生價值追求達到的境界決定人格的高低。
人格培養有賴社會環境。寬松的社會環境才有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才能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才有獨立人格。精神束縛,人格扭曲;精神壓抑,人格萎縮。萎縮的人格不會有優秀的精神創造和文化創新。當代士林敬重陳寅恪是因為他保持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實在不容易。所以,人格的第三個意義是精神意義——精神即人格。精神的原則是自由,獨立思考,自由意志,則人格獨立,人格高尚。
但是,人既是利欲的載體,又是道德的載體。利欲是利己,為人所共有;道德是利他,有高有低。道德高則人格高,道德低則人格低,沒有道德則沒有人格。學界有“道德金律”一說,我愿借題發揮,作新的排列——道德銅律、道德銀律和道德金律。孔子要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極道德,不損害他人而已,可視為道德銅律;耶穌要人“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么待人”,“愛鄰人如愛自己”,非只不損害他人,還要愛他人,兼有消極道德和積極道德,可視為道德銀律;孔子又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積極道德,他認為做到這條就是“圣人”了——堯舜未必完全做到了——可視為道德金律。所以,人格的第四個意義是道德意義——按做到道德銅律、道德銀律和道德金律區分人格的高低。當然,還有人這三條哪一條都做不到,自然屬于人格低下。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