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道德和規則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調整手段,對于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秩序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規則約束人們的行為,使其不至滑出底線;道德填補規則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由于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等的差異,不同的國家或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于這兩種手段的側重有所不同。總的來看,西方國家更加青睞規則,善于運用法律手段來實現對社會的管理和對公民的約束。而東方國家尤其是我們中國則更偏愛道德,習慣通過道德教化來維持社會整合和社會和諧。
不可否認,中華傳統道德浩瀚博大、影響深遠,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價值取向、行為準則都極具影響力,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中國社會穩定有序的內在支撐。尤其是在規則尚未涉及的諸多領域,道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加強道德建設,提升每個公民的道德水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道德的作用不是無限的。過分夸大道德,過于依賴道德不僅無益于社會關系的整合和社會秩序的重建,甚至還會適得其反。一方面,道德調整的對象不僅僅是人們現實的行為,而且還包括人們的思想、品格和行為的動機。而思想、品格、動機等都是內在的東西,是短時間內難以察覺甚至根本無法察覺的。另一方面,道德具有很濃厚的相對性特征,很難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標準和范圍都不好確定,這就使得實踐當中道德與不道德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一旦道德的標準被任意曲解,道德的價值被無限夸大,就會導致道德調節作用的弱化以及失靈,并由此產生整個社會行為層面的混亂無序。
公交車上誰有權利坐著?這本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根據民法上的先占理論,先到者先得。但是,一直以來,老弱病殘以及孕婦優先是我國公交車上的一條基本道德準則。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我們應當遵守和提倡。可是問題在于:哪些人應該讓座?應該給哪些人讓座?老弱病殘如何判定?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實踐當中遇上了不小的麻煩。有的人為了能夠坐著假裝孕婦結果露餡導致顏面掃地,有的人因為別人沒給讓座出口不遜甚至暴力相向,有的人為了爭搶座位大打出手毫無為老之尊,還有的人由于沒有讓座遭到圍觀者的拳打腳踢。
不讓座的人未必都不道德,之所以不讓座可能有著特殊原因,比如身體不適、隨身攜帶物品過多或者沒有注意等等。在沒有弄清別人不讓座的真正原因之前,可以進行提醒和勸告,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不分青紅皂白濫施懲戒。退一步講,即便不讓座者真的是道德缺失、素質低下,他人也無權私自“定罪量刑”。不讓座只是道德瑕疵,并非不可饒恕的違法犯罪行為,只需進行批評教育和輿論譴責,絕不允許動用暴力和私刑。相比于不讓座者的道德瑕疵,施暴者的行為早已突破道德的底線,屬于赤裸裸的違法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
道德是比法律更高的維度,在法紀不彰、秩序不固的時候,如果每個人都一廂情愿地想用道德和善良制服邪惡,想靠辱罵與恐嚇喚起良知,無異于葉公好龍。它不僅不能拯救道德,相反還會踐踏道德。當每個人都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道德衛士,理直氣壯地對有道德瑕疵的人大加撻伐而成為施暴者的時候,每個人也隨時隨地可能因為自身的道德瑕疵受到他人的攻擊謾罵而成為受暴者。這不是社會的進步,而是法律的失守、道德的淪陷。
道德是我們需要的,規則更是我們需要的。木桶原理告訴我們,一只桶能盛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木板而非最長的木板。如果把社會比作一只木桶的話,規則就是最短的那塊木板,道德則是最長的那塊木板。一個社會的穩定程度往往取決于規則是否建立和完善,而與最高道德標準沒有太大關系。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見義勇為、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團結互助是我們每個公民應有的道德擔當,也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我們理應躬身實踐,讓道德的血液流淌。但是我們更需謹記:規則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高標準的規則。遵守規則,守住道德的底線,是每個公民最基本的道德。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