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2012-2013)》認為,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人際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二到三成信任陌生人。群體間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現為官民、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系的不信任,也表現在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不信任,從而導致社會沖突增加。越來越多相同利益、身份、價值觀念的人們采取群體形式表達訴求、爭取權益,群體間的摩擦和沖突增加。
藍皮書指出,“小悅悅事件”引發的道德滑坡大討論、“南京彭宇案”引發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熱議,甚至劉翔奧運會摔倒后的質疑,對擊斃周克華是否真實等的質疑都成為社會信任惡化的注腳。
同時,藍皮書認為,還有如下社會心態值得關注——
民眾需求層次進一步擴展:民眾對潔凈空氣、無污染的水、改善的住房條件、保障健康的醫療條件、宜居的自然環境等基本生活需求標準進一步提高;安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產環境、有效的災害防范等成為基本需求;民眾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政治參與意識增強,尊重與認同需求、個人發展已經成為新的必須滿足的需求。
階層意識強烈:底層認同、弱勢群體認同依然比較普遍,底層認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心態和行為的關鍵因素,影響到社會成員對社會安全、社會信任、社會公平感和社會支持等方面的感受,也成為采取社會行動的依據。
社會群體更加分化:階層分化和底層認同使得民意極端化,常常表現出“一邊倒”的聲音和行為。極端化格局下,群體進一步分化,常常出現由事件引發的,短暫、松散、無組織、無目標的利益群體。越來越多相同利益、身份、價值觀念的人們采取群體形式表達訴求、爭取權益,群體間的摩擦和沖突增加。
社會情緒總體基調是積極的:我國社會情緒總體的基調是正向為主,但存在的一些不利于個人健康和社會和諧的負向情緒基調不容樂觀。不斷發生的社會性事件導致社會情緒的耐受性和控制點降低,社會事件的引爆點降低。仇恨、憤怒、怨恨、敵意等負向情緒與需求不滿足、不信任、社會階層分化有密切關系。弱勢群體中一些本該同情卻欣喜、本該憤恨卻欽佩、本該譴責卻贊美的“社會情緒反向”值得警惕。
社會共享價值缺乏:社會分化和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下,社會共享的價值觀念缺乏。缺乏基本的、大家共同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念,社會互信無法實現,社會共識難以達成。
針對目前社會心態中反映出的問題,藍皮書提出了下述政策建議:
一是未來的民生工作要關注社會心態,既要滿足民眾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視群體接納、認同、尊重等社會性需求,通過高效、廉潔的公共服務體系切實保障民眾各方面的基本權益。
二是發揮公共權力在建立社會信任機制的核心作用,要從制度層面建立社會信任機制,擺脫社會信任困境。
三是要關注社會階層意識,關注社會中低層認同群體的心態和處境,切實保障他們的權益。關注不同群體、身份、民族、階層等的認同問題,研究化解群體矛盾、民族矛盾、階層矛盾和身份地位矛盾的有效策略,避免群體和社會沖突的發生,避免社會的割裂。
四是要關注社會情緒,特別是關注社會負向情緒,盡量消解那些不利于社會良性運行的負向情緒。而消解負向的社會情緒要依靠對正向情緒的激勵,要靠切實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建立公平有序的社會秩序。
五是應該倡導和正向激勵那些對社會有利的基本價值觀念,引導他們逐漸固化為全體成員的核心價值,成為社會穩定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