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覺被他人欣賞。然而,為了被欣賞而習慣于迎合他人,久而久之就會演變為老好人。相反的,那些優越感較強的人,似乎并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可謂我行我素、自在瀟灑。但這卻通常會被大眾所欣賞。
事實上,內心的強大必將成就自信的行事作風。
老好人是怎樣形成的
有研究表明,親和可以戰勝恐懼。老好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的確有這方面的原因,因為被更多的人需要,哪怕是被“欺侮”,也會因為與他人之間有聯系而感到安全。
同時,老好人特質的形成中也有習慣因素。比如,父母強勢,或者在家中身為長子,就常常會形成迎合他人、為他人著想、過度在意他人感受的思維模式。當這種狀態久而久之便會成為習慣,而遵循這種習慣也會使其感覺很舒服,所謂“你快樂所以我快樂”,這能夠帶來極大的心理滿足感。
當然,職場老好人也確實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以至于影響他們的專注力。尤其是當對自己的工作安排和計劃不夠清晰時,便不能集中精力高效地完成工作。或者,在自己工作的過程中,常受到環境影響而忽視了自己的最終目標,效率也自然會降低。
但是,老好人并非一無是處,他在團隊中起到的正向作用也并不少,比如更容易團結同事,使組織具有更強的協作性,使組織氛圍融洽,具備更強的執行和推動力等。
那么,該如何擺脫老好人的弊端,成為充滿積極力量的強硬的好領導呢?如何做個既高效又快樂,還有人緣的好領導呢?
明確自己的定位
首先,明確自我認知。回顧一下,你這一段時間以來(比如一周之內),是否做過你本職工作以外的工作,其中哪些是原本應該拒絕而沒有拒絕的?然后,列一張表格,分別思考一下你之所以沒有拒絕的原因,審視一下你幫助他人背后真實的心理需求。這個追溯心路歷程的過程,是助你實現自我成長的重要部分。同時,嘗試著認可自己的每一個成就——不再專注于“讓別人認為我很棒”,轉變為“我知道我很棒”。不要去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要忠于對自己的評價。
第二,為自己的內心代言。老好人常常是為了他人、為了組織和為了自己以外的人而活著。而要改變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心理和行為習慣,需要“痛苦地努力去做”。當然,如果你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好,便不屬于此范疇。你需要更多地問自己:我在恐懼和擔憂什么?原因在哪里?事實上,當你真正去思考這個問題時,會發現這又有什么好恐懼和擔憂的呢?最壞的情況,也不過如此。
努力學習為自己說話,嘗試大聲說出“我想”和“我要”。當他人已經習慣你的迎和付出時,就會忽略你的感受。此時,你需要強硬地表態,不能違背自身意愿。有時,圓滑只能降低你語言的力量。
第三,要明白,委屈不能求全。你盡可以對他人好,但是別委屈自己。人們常說“委曲求全”,但委屈自己便真能求全嗎?事實上恰恰相反,過度無私便輕視了自己的存在價值,也不會得到他人應有的尊重。尤其作為團隊主管,你不僅是在做自己的工作,還在推動整個團隊業績目標的達成。你不僅不能做老好人,還需要想方設法調動他人的積極性,讓他人為我所用,為團隊目標所用。委屈不能求全,只有給力的合作、協作才能實現圓滿和周全。
第四,以提升效率為己任。身處職場,更勝任自己的崗位,提升自己的技能,給組織帶來更多的價值,才是一個職業人的最基本原則。當你把注意力過多放在環境而不是自己的目標上,就難免失去方向。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先想想自己的目標是不是達成了,是不是有過多的精力去做老好人?只有強烈的目標意識,才可以助你達成目標。如果僅僅是愛心泛濫,則只會讓你碌碌無為。
第五,做真實的自己,不要掩飾。真實還是虛偽,將決定你的幸福指數。很多時候,人們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怕得罪人。可事實上,真誠的表達不僅不會影響人際關系,反而是溝通成本最低、最簡單的方式,會讓人更了解你。當你相信自己的人品沒有問題,并且沒有惡意,那么對他人說出真實的想法和難處,相信沒有人會去強人所難、強加于人。
但你不妨在自己能力范圍允許的情況下,在自己份內工作可以按質按量完成的情況下,為合作者多做一些事情。
第六,工作之外不妨做個“老好人”。在適當的環境下,與人和善是件非常好的事。比如在私人時間和私人場合,為什么要那么講原則,又能有什么特別的原則可講呢?時時處處講原則,會讓人感覺你太過冷酷,毫無情趣。而在私下里展示出你隨和的一面,會有助于你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正像一位心理學家所說:“創造一個人們樂于在其中工作的環境極其重要。問題不在于我們要做好人還是要做惡人,而在于我們在做好人的同時還要做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