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蓉蓉,王 慧
外感發熱是兒科臨床常見急癥之一,其中以感冒發熱最為多見。臨床上缺乏特效的抗病毒治療,有文獻報道,中藥退熱煎劑足浴法輔助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有效性更突出,不但能夠降低體溫,還能夠提高綜合療效[1]。但主要是針對風熱型外感發熱,風寒型外感發熱報道不多見,故本文特將溫水擦浴與中藥退熱煎劑足浴法兩種方法進行對比,探討其對風寒型小兒外感發熱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兒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患兒60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歲~12歲(4.43歲±2.32歲);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歲~12歲(3.69歲±2.14歲);兩組年齡、病程、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體溫37.7℃~41.0℃;病程48h以內;年齡2歲~14歲。
1.1.2 排除標準 ①皰疹性咽峽炎、化膿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肺炎等,兼有發熱癥狀者;②血常規提示白細胞總數升高或(和)中性粒細胞比率增高,或有其他證據明確為細菌或支原體感染者;③高熱驚厥及中暑患兒;④超高熱>41℃者;⑤雙足有皮損、潰瘍等癥狀;⑥已知對本組藥物成分(柴胡、桂枝、蘇葉、艾葉、薄荷、荊芥)、喜炎平過敏者。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依據全國高等院校教材《兒科學》[2]擬定:①發熱、咽癢咽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②咽部充血,扁桃腺腫大;③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加。中醫診斷及辨證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感冒(風寒束表)的診斷標準[3]。主癥:發熱惡寒。次癥:鼻塞流清涕,噴嚏,咳嗽聲清揚,無汗,肢體疼痛,頭痛,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指紋浮紅。
1.2.2 治療方法
1.2.2.1 基礎治療 靜脈輸注喜炎平注射液(每支50mg),每次5mg/kg~10mg/kg,每日1次;體溫≥38.5℃者可遵醫囑應用吉浩(布洛芬混懸液)退熱報道,每次0.3mL/kg~0.5mL/kg;中藥煎劑口服(院內自制)。
1.2.2.2 足浴治療 觀察組患兒運用中藥退熱煎劑足浴法。足浴方藥由柴胡、桂枝、蘇葉、艾葉、薄荷、荊芥、防風各20g組成;所有藥材均由江蘇省中醫院中藥房統一采購,由制劑室將中藥飲片粉碎成直徑0.5 cm的粗顆粒,裝袋備用,每袋160g。將中藥足浴方加水4 000mL浸泡15min~20min,武火煮沸后,再以文火煎煮15min,加入薄荷煮沸至聞香即可,去渣,取汁2 000mL備用。將煎煮好的2 000mL藥液置于專用木制足浴盆中,藥液溫度為38℃~40℃,將患兒雙足浸泡于藥液中,藥液以泡過足踝為度。每次足浴15 min~25min,1h后體溫下降小于1℃可用原藥液重復足浴1次或2次,或體溫復升亦可重復足浴1次或2次,療程3d,必要時追加療程。共完成中藥足浴9 9例次。
1.2.2.3 擦浴治療 對照組患兒運用溫水擦浴方法,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溫水浴,38℃~39℃的清水2 000mL。每日擦浴1次,每次15min~20min,以汗出為度,療程3d。擦浴過程中應嚴密觀察患兒反應,有寒戰時應立即停止擦浴共進行。溫水擦浴91例次。
1.2.3 體溫觀察 記錄入組前和入組后72h體溫,繪制入組后72h體溫曲線。比較退熱效率、起效時間、解熱時間及治療后0.5h、1h、2h、3h、4h、5h、6h和24h、48h、72h體溫情況。每天08:30觀察病人面色、精神、惡寒、出汗等情況并記錄1次,必要時隨時觀察。
1.2.4 療效標準 按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制定。①痊愈:服藥24h~48h體溫恢復正常(體溫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證候消失,異常理化指標恢復正常;②顯效:服藥24h~48h體溫恢復正常,主要證候大部分消失,異常理化指標接近正常;③有效:服藥48h~72h體溫恢復正常,主要證候部分消失,異常理化指標有所改善;④無效:癥狀未改善。
1.2.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不同時點體溫變化(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不同時點體溫變化(±s)℃

表2 兩組治療不同時點體溫變化(±s)℃
0.5h 1h 2h 3h 4h 5h 6h 24h 48h 72h觀察組 38.35±0.83 38.48±0.36 38.70±0.34 37.20±0.35 36.60±0.52 36.60±0.52 36.20±0.34 37.60±0.組別79 37.19±0.74 36.58±0.45對照組 38.30±0.49 38.30±0.51 38.10±0.54 38.10±0.49 37.90±0.53 37.80±0.37 37.70±0.50 37.90±0.57 37.42±0.63 37.20±0.49 t值 0.652 0.683 1.304 -2.930 -3.964 -5.578 -4.722 -0.207 -1.567 -5.477 P 0.539 0.520 0.061 0.026 0.007 0.001 0.003 0.843 0.084 0.001
3.1 中醫學和現代醫學對外感發熱的認識 上呼吸道感染在中醫學中通稱“傷風感冒”,以發熱、惡寒、鼻塞流涕、頭痛、咳嗽為主要癥狀。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型,疾病初期可表現為風寒感冒。由于小兒氣血未充,經脈未盛,內臟精氣未足,衛外機能未固,陰精陽氣皆屬不足。生理特點決定病理變化:稚陽未充,則肌膚疏薄,易于感觸;稚陰未長,則臟腑柔嫩,故小兒素有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發病容易、傳變迅速的病理特點[5]。這些病理特點,尤其是易寒易熱決定了小兒不僅外感陽熱邪氣,最易發熱。現代醫學認為:小兒的一般性發熱可不急于退熱,但若加重病情應及時退熱。常用的退熱方法有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如解熱鎮痛藥和糖皮質激素等,具有見效迅速的優點,但是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不良反應,且退熱后極易復升[6]。另外,抗生素濫用易導致耐藥菌產生,目前超級細菌的出現更令人對抗生素的應用產生更大的困惑。中藥煎劑足浴法可使藥力通過對足底涌泉等穴位的刺激作用,達到陽氣通暢、宣發泄邪,透入肌膚腠理,發揮其退熱之功。此外小兒皮膚嬌嫩,更易于藥物吸收。
3.2 中藥足浴法在外感發熱護理中的優勢 溫水擦浴通過擴張毛孔,擴張皮膚血管,經過蒸發、傳導、對流等散熱方式降低溫度,其快速降溫法效果好,但是持續性較差,原因是物理降溫法擦拭是一項比較耗體力的工作,護士不易接受,并且體溫容易復升。發熱患兒基礎代謝率會增快,體溫升高1℃,基礎代謝率升高13%,明顯增大了組織的能量及氧消耗,患兒往往會出現疲軟、無力、全身酸痛、食欲缺乏,對溫水擦浴的耐受力較差。此外,溫水擦浴只是針對發熱癥狀而進行單純的物理降溫,并不能改善疾病的伴隨癥狀。而中藥退熱煎劑足浴一方面利用中藥通過足浴而疏通經絡,發揮中藥全身治療作用;另一方面足浴藥液中的中藥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辛溫解表的作用[7]。因此,中藥退熱煎劑足浴既能夠快速退熱、減少體溫復升的機會,還能提高疾病的綜合療效,比溫水擦浴有著特殊的優勢。本研究發現,2歲以上患兒對實施溫水擦浴和中藥退熱煎劑足浴治療配合程度較高,同時需要護理人員的細心、耐心地安撫,并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做好解釋和宣教工作。
外感發熱是兒科臨床常見癥狀之一,面對反復發熱,家長往往會手足無措,缺乏安全感。有文獻用“發熱恐懼”[7]來描述家長的焦慮心理和對疾病的不確定感。本研究顯示,中藥退熱煎劑足浴法對風寒型不同程度外感發熱患兒均有效,不但能夠降低體溫,減少體溫復升的機會,減輕家長焦慮心理和患兒的痛苦,縮短病程,還能調節臟腑功能,標本兼治,符合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中藥足浴過程中雖然應用了中藥退熱煎劑,但畢竟和溫水擦浴一樣都是輔助治療方法,作為一種中藥外用療法,減少內服藥物的副反應,提高了患兒的依從性,是一種值得推廣的中醫療法。
[1] 張瓊,解玲芳,戴新娟.中藥足浴輔助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臨床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1,18(11A):10.
[2]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1-262.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76.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60.
[5] 仇志鍇.小兒反復肺炎的辨證論治[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5):819.
[6] 司振陽,張驃.小兒外感發熱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10):1638.
[7] 張飛香,葉文英,鄭雪輝,等.中藥足浴治療糖尿病足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1,25(4B):979-980.
[8] Walsh A,Edwards H,Fraser J.Attitudes and subjective norms:Determinants of parents’intentions to reduce childhood fever with medications[J].Health Education Res,2009,24(3):53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