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
摘要:本文從信貸風險的管理現狀、提高風險防控能力的必要性、完善信貸業務風險管理的措施等方面分析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防控措施。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防控
中小企業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提供服務、解決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作為商業銀行,中小企業市場巨大,對銀行的貢獻度隨著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增強正在逐步上升。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信貸,改善銀行信貸結構、增強銀行抗風險能力、提高銀行收益、促進銀企共同發展,已日益成為商業銀行的戰略選擇。但在發展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同時,融資風險也不容商業銀行忽視,
一、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概述
按照信貸風險發生的原因大致可劃分如下幾種:
1.內部欺詐:有銀行內部人員參與的詐騙、盜用銀行信貸資產,違犯銀行有關規章制度及國家法律法規的違規騙取銀行信貸資金的行為。
2.外部欺詐:企業違規經營、違章操作造成信貸資產損失或企業不履行合同約定及不符合環保要求引起的信貸資金出現風險。
3.市場風險:與交易對手或外部銷售商合作關系出現問題引起企業經營出現問題引發的信貸風險
4.不可預測風險:由于災難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企業實體資產的損失造成資不抵債
二、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管理現狀
商業銀行的管理模式一般實行一級法人體制,總行下轄多家分行,通過分行管轄多家支行、營業部及網點。風險管理部和審計部門作為一道獨立與管理層的監管防線,其中風險管理部專注于風險管理策略、政策、程序及權限遵守情況的日常監控,審計部門負責確定各個系統和內控機制落實情況及成效。分行層級又設立法律與合規部,為貸款合同和法律文本的完善提供了更專業的支持,同時推動了小企業的發展和強化了小企業信貸風險的防范。通過信貸審批中心和小企業業務部兩個部門,組建小企業專職審貸人員和放款審核人員,保證了小企業貸款審批、放款手續、放款條件落實的辦理效率。
從中小企業的特點出發,小企業業務部門制定有別于大企業的相對獨立的小企業評級和授信體系與授信業務辦理流程,例如“信貸工廠”的融資模式不僅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優化了信貸結構,而且大幅降低了客戶的融資成本,對促進中小企業和銀行的發展都有深遠意義。這種以標準化、規模化的手段也越來越受到中小企業客戶群體的歡迎。所謂“信貸工廠”是指銀行像工廠標準化制造產品一樣對信貸進行批量處理。具體而言,就是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申報、審批、發放、風險緩釋措施等業務按照“流水線” “標準化”的方式進行批量操作。
三、提高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防控能力的必要性
據資料顯示:到2010年,我國中小企業已達4200萬戶以上,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GDP的60%左右,上繳稅收約為國家稅收總額的50%,并提供了全社會80%以上的就業機會。不少中小企業已經從早期的加工、貿易等領域,向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等領域拓展,很多地方已形成產業群,是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專業化協作的基礎,成為大企業配套的供應商。很多中小企業向“專、能、特、新”方向發展,是創新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小企業稱得上是中國經濟增長中最活躍的一環,是全球化時代商品流通的主要供應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保證了中小企業的正常發展,就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信貸風險的客觀存在。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是與中小企業的基本特征和財務特征相聯系的,研究中小企業信貸操作風險,必須先研究中小企業特征和由此產生的財務特征,人們之所以把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區別開來,除了規模差異,更重要的是中小企業在組織結構和經營特征上有著許多與大企業不同的鮮明特征,因此在進行中小企業信貸調查時,必須認識到信貸風險存在的客觀必然性。
總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控制的必要性與中小企業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和信貸業務本身的風險是分不開的。中小企業信貸有其本身的風險,這是商業銀行無法回避的,因此,銀行必須通過加強對信貸業務風險的控制,以避免或降低信貸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
四、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非現場調查和現場調查
非現場調查是指在借款申請人經營場所以外,如通過工商部門、行業協會、其他銀行等地方對借款申請人進行資信調查,信貸人員應首先從社會上廣泛收集有關借款申請人的信息,并結合借款申請人的財務報表,進行綜合分析。
現場調查是指在借款申請人經營場所實地對其進行生產經營調查。在對中小企業做好非現場調查工作基礎上,一定要進行實地考察,做好現場調查提綱的撰寫工作,最后按照現場調查提綱,對借款申請人進行有針對性的現場調查。信貸人員必須跳出財務會計資料,從帳外搜索信息,再結合財務報告相關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扎實的企業調查是基礎,要通過對企業營運情況和納稅記錄的調查等大量的工作來確保選擇的可靠性。到各個車間去轉一轉,與相關的人員,如操作工、質檢員、庫管員、業務員等交流溝通,得到對企業經營情況更直觀、更深刻的了解,許多管理漏洞,真實的生產經營及銷售情況就不難被發現。
(二)調查貸款卡、企業征信情況及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征信記錄。
在收到中小企業借款申請時,要查驗借款申請人的貸款卡是否有效,并要通過貸款卡號通過人民銀行征信平臺上查詢企業的信用報告,調查是否在其他銀行有不良貸款記錄,包括企業在金融、工商、稅務、海關、同業客戶中的信譽情況。同時,還要從個人征信系統查詢企業法人及高級管理人員的征信情況。
(三)對借款申請人真實性和經營合法性進行調查。
信貸人員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查企業的登記記錄、年檢記錄,了解企業的出資人及出資額,確認企業的真實身份,這樣可以確保借款申請人合法性。此外還要關注企業的納稅情況、環保情況和水電費及設備開工率等情況。
(四)完善對中小企業財務因素的調查。
財務因素的調查就是對中小企業財務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和是否客觀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情況所進行的調查。由于中小企業財務報表一般不規范,甚至經常會被企業有意篡改。因此,進行財務調查,核對財務報表中關鍵科目,揭示企業真實財務狀況是控制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關鍵工作,也是信貸人員必須花費一定時間認真對待的工作。
(五)完善貸款發放操作環節。
落實好放款條件。經審批同意發放的信貸業務,必須嚴格按照審批意見的要求落實條件,如落實要求的擔保抵押方式。
完善簽訂合同的工作環節。貸款人和保證人在貸款審批通過后,必須簽訂書面合同,由經辦行雙人到場與借款人簽訂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及保證合同。
(六)完善貸后管理
對授信企業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定期檢查是指信貸經辦人員在對貸款企業的生產經營及財務狀況等進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發現、識別、評價企業授信業務風險,定期上報書面報告;不定期檢查是指信貸經辦人員通過對授信企業經常性的查訪,時刻關注與授信企業及相關的授信業務有關的各種信息,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
(七)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預警的報告和處理效率
通過貸后檢查,可以發現對信貸業務產生不利影響的預警信號,對于出現的預警信號,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護信貸資產的安全。一旦發現企業出現真正影響實際還款能力的預警信號時,應立即通過有關途徑加以核實,查明原因,并迅速采取相應措施,加大信貸資產檢查和催收的力度,如加大檢查頻率,加大上門催收的次數和力度,發出逾期貸款(墊款)催收通知書等。
綜上所述,金融機構應該完善配套機制,加強業務創新,推進專業化經營,運用先進的經營理念提供最佳的融資方案和快捷的服務方式,不斷豐富和完善服務品種,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在全力支持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同時做好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防控。
參考文獻:
[1]趙麗云,鄭亞伍 - 《金融會計》,2008年09期
[2]黃茂海 - 《經濟師》,2010年05期
作者簡介:
劉彥閣,現天津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在讀,就職于建設銀行天津河東支行,從事過資金結算、信貸業務等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