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高州市環境監測站 525200
摘要:環境監測是環境質量控制的基礎、環境質量管理的手段、環境問題決策的依據,因此環境監測技術的好壞就決定了能否為環境質量控制、環境質量管理和環境問題決策提供可靠的保證。
關鍵詞:環境監測;監測技術;發展現狀;發展方向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也漸漸意識到影響環境的因素不僅是化學因素,還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環境監測逐漸引入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加之發達國家環境立法逐漸完善,環境執法日益嚴格,對企業污染源排放的監控愈加重視,污染源的監測得到很大發展。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的地區,人們居住環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發展。隨著國內外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監測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變得更加突出,社會公眾對環境監測公共服務能力的需求也進一步加大。對于環保工作而言,環境監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為有效治理環境污染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環境監測的發展現狀
我國環境監測起步較晚,但經過30多年的發展,環境監測已從單一的環境分析發展到物理監測、生物監測、生態監測、遙感、衛星監測,從間斷性監測逐步過渡到自動連續監測。監測范圍從一個斷面發展到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乃至全國。一個以環境分析為基礎,以物理測定主導,以生物監測、生態監測為補充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已初步形成。
隨著中國環境監測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在大氣、地表水、聲環境等常規環境監測領域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監測體系,具有較強的監測能力。中國在有機污染物、生態、生物、電磁波、放射性、核與輻射、環境振動、熱污染、光污染等領域的監測或還尚未開展,或監測項目較少,能力需進一步加強。就目前國內外環境監測發展情況來看,提高有機污染物水質監測能力、開展農村環境監測和生態環境監測將是今后環境監測發展的三大主要方向。
2前環境監測技術面臨的問題
應當看到,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保工作的需要以及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環境監測差距還相當大。主要表現在:監測系統整體能力不強,監測隊伍整體素質較差,監測管理的水平較低,實驗室認可尚未普及,標準物質缺口很大,環境標準國際化尚未起步,監測技術配套性差,可測項目不多,經費投入不足,地區發展不平衡,大精儀器、自動監測系統大多依靠進口(約占67%)等。
2.1生態環境監測現狀
近年來,中國提出的“地球動態觀測信息網絡”、“中國代表類型區生態狀況和變遷規律的大尺度時空觀測研究以及發展趨勢預測”,“中國資源生態環境預警研究”等方案及計劃,均側重生態監測的內容。從國內已有工作來看,許多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還沒有在生態監測中發揮作用。多數工作尚屬研究性質,環境監測意義上的常規生態監測工作尚在起步和醞釀中,急待開發和實施。目前,特別需要一套操作性強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并且對各種生態類型監測的技術路線和要求有一個統一的規劃,以便大范圍普遍開展生態監測工作。
2.2各地方監測能力參差不齊
現如今,不同的地區環境監測能力是不同的,發達的地區比較優異,而落后的地區相對較為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環保工作的開展。
2.3環境監測結果缺乏代表性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項目、監測頻次、監測要素和評價方法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足,致使環境監測結果并不能真正反映環境質量狀況。
⑴環境監測項目缺乏針對性,如對某些污染程度輕的項目多次監測;某些特定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項目又不在監測范圍之內(我國目前仍以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石油類等非特異性指標為主,由這些指標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其結果缺乏代表性)。
⑵環境監測頻次不足,在實際環境監測過程中受到人員、財力和技術的限制,環境監測頻次偏少,特別是針對污染源的監測。由此所得的環境監測結果不能準確地、完整地反映環境質量的實際狀況,這將致使環境管理、環境評價和環境決策質量不高。
⑶環境監測要素不夠全面,監測范圍覆蓋面狹窄。目前環境監測的主要區域都在一些發達地區和重點區域,以及某些行業和某些企業中進行。一般的污染源和或有污染源還只能依靠估算,無法全面顧及。
⑷環境評價方法不夠客觀,針對大量的環境監測數據進行環境質量評價時,目前主要是與某些標準值進行對比,然后用超標與不超標來定性評價環境質量狀況,這樣的評價結果不能真實地反映那些對環境質量有毒有害的指標真實狀況,致使對環境管理和環境決策的針對性不足。
2.4人才缺失問題嚴重
當前我國環境監測方面的專業人才為數不多,隊伍結構也不太合理。尤其是高端的人才,存在大量缺乏與流失海外的問題,這很大程度是由于待遇不公引起的。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很多高端的先進儀器無法合理的使用。
2.5環境監測手段較為單一
與環境管理、環境評價和環境決策的要求相比,環境監測手段的發展相對比較滯后,缺乏科學性,即沒有充分地利用現代科技的發展,也制約了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在一些發達國家,現代環境監測手段已有了較大發展,而我國環境監測手段差距較大,特別是缺少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監測手段的應用。
2.6監測工作缺乏規范
雖然我們有宏觀政策,但是在具體執行某些細小的工作內容時候往往缺乏具體的細則與規定,即使有,各個地方的執行標準不同,難以統一,這對監測數據的可比性產生了不良的作用。
2.7農村環境監測問題
目前中國農村環境監測工作剛剛起步,全國范圍僅建有31 個農村區域監測站,尚未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村環境監測工作制度。大部分縣市只針對部分農村地區實施過生態鄉鎮建設環境監測、農村工礦企業排放及周邊敏感點監測等工作,這類監測項目過少,監測點位單一,監測頻次過低,不能完全反映當地環境質量狀況。目前中國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化。
3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3.1進行科學監測手段
根據不同地區的污染特征差異選擇不同的環境監測項目,特別是要加強有毒有害的、難以降解的污染因子監測;提高自動化連續監測水平,真實反映環境質量的動態變化;加強物理性監測、生物性監測與化學性監測手段相結合,通過環境中生物體的實際狀況來真實反映污染物的危害程度,特別是微量或痕量的污染物;加強對環境監測數據的處理和評價能力,充分挖掘數據背后的內涵,為環境管理、環境評價和環境決策提供最可靠的信息。
3.2實施農村環境監測
2009 年,國家環保部為建立農村環境監測制度和監測技術體系,出臺了《全國農村環境監測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因此應結合該通知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農村環境監測。⑴盡快出臺農村環境監測制度和技術規范,建立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從而指導全國農村環境監測工作。⑵各級環境監測部門應對農村環境質量狀況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以流動或屬地監測等多種方式開展監測工作。⑶各級環保部門應定期公布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狀況,并組織編制農村環境質量報告,使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狀況受到社會監督。
3.3改革管理體制,加強監督能力
我們仍然可以在目前的環境監測體系中找到缺陷,尤其是監管方面,缺乏約束力與力度。所以,要推動環境監測工作的進步必須推行新的管理體系。就環保系統而言,堅決貫徹垂直型的管理風格,自上而下的進行統一管理,而非地方政府的自我監督。這樣才有利于監管體系技術與執行力的考評,對環境監測部門整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更對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運行提供了保障。
3.4創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