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時,七歲的女兒突然問我:“爸爸,要是我和媽媽同時掉進了河里,你先救誰?”
我說:“兩個一齊救啊。”女兒搖頭:“不行,你必須選擇先救誰。”女兒的不依不饒讓我一時不知該如何作答。
女兒也并未有意要為難我,她接著說:“我們老師說了,應該先救媽媽。如果孩子不在啦,爸爸和媽媽還可以再生一個孩子。可是,要是媽媽沒有啦,那就永遠沒有啦。”顯然,女兒覺得自己的老師說得很有道理。
“不不不,”我說,“寶貝,生命是不可以替代的。對于爸爸來說,你就是唯一的,爸爸可以再有一個孩子,但那個孩子永遠取代不了你的存在。對于媽媽來說,也是一樣。”妻子點頭附和。
女兒沒有再說什么,我卻聯想到另一個經典問題:你的妻子和母親同時掉進了河里,你會先救哪一位?戀愛或結婚之前,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先救母親!但在戀愛和結婚之后,我重新有了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答案:先救妻子吧……她不僅是我的妻子,也是我孩子的母親,為了我自己的母親,就可以犧牲掉我孩子的母親嗎?并且,思來想去,我還是以為自己更需要妻子在生活中的陪伴。
何況,妻子是我的選擇,讓她成為母親同樣基于我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就是不可逃避的責任。父母之于子女的責任,卻永遠大于后者之于前者的責任。畢竟,是父母首先自主選擇確立了這樣的責任契約,而屬于被動方的子女則因幼小,在一開始完全無需擔負任何的責任。
因此,當我再次來到女兒迫使我必須面對的那條河流時,我已經知道自己該做出怎樣的抉擇了。孩子,我想爸爸一定會先去救你的,因為你是那么的弱小,因為生命的意義你還沒能來得及領悟,因為你是爸爸媽媽共同的責任和未來。實際上,孩子,此時此刻,爸爸想象的是自己和你一同置身在河里,我把拯救者的角色讓給了你的媽媽。我希望看到的是她首先向你撲去,即使我在河中漸漸沉沒,也是充滿喜悅和感激的。死去的只是肉體,不死的乃是愛與希望。孩子,你就是我們的愛;孩子,你就是我們的希望。媽媽拯救的不僅僅是你的軀體,更有希望和愛。唯有希望和愛才能令死亡轉化為一種拯救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