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0月,也就是清光緒二十一年,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輾轉回到檀香山與家人團聚。這是孫中山與家人相聚時間相對較長的一次,一方面,此時的孫中山正為清廷追趕而四處避難,另一方面,革命處于低潮時期,孫中山需要時間總結經驗教訓,為革命籌措資金進行各項準備。
孫婉的生命就悄悄孕育在這段日子里。次年,孫中山再度前往英國為革命奔走時,還不知道有她的存在。而孫中山剛到達倫敦,就被誘入清政府駐英國倫敦公館并遭到囚禁。1896年11月12日,孫婉出生了,而這一天,恰好也是孫中山的生日。于是,小生命的降生被全家人視為一個命運恩賜的吉兆,能夠為危難中的孫中山帶來命運的轉機。
孫婉是孫中山與原配夫人盧慕貞所生的第二個女兒。在孫婉的眼里,孫中山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卻也令她的一生都有著難以釋懷的埋怨。
作為孫中山最小的孩子,在姐姐孫娫病逝后,孫婉更成為父母唯一的女兒,家人對她更為珍視和關愛。
孫婉漂泊無定的整個童年,正處在孫中山革命道路最為艱難的階段,因此她極少見到父親。在孩子心目中,父親是十分了不起的,但同時又是很陌生的。
孫婉出生后,一直跟著母親住在檀香山伯父孫眉家里,全家人的生活都要依靠孫眉經營農場來維持,這一住就是12年。
1901年,孫中山曾經回到檀香山與家人團聚,當時,孫婉只有5歲。這是孫婉第一次看到父親,歡喜異常,她自然不明白這是父親起義失敗后的再次流亡。
孫婉與父親的第二次見面,時隔五年之久。據說,孫中山在為革命四處奔走的年代,先后回到檀香山6次,體現出孫中山在繁忙的革命活動中,對孩子和家庭還是牽掛于心的,只是在家庭、親情和民族國家大義之間,他不能沒有取舍。
1910年12月20日,孫中山在流亡途中給兩個女兒寫信,信中向孩子們索要照片,以慰思念之苦,流露出自己對孩子、妻子和家庭的牽掛之情。
1912年2月13日,面對內外交困和重重壓力,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讓位給袁世凱,作為籠絡人心的手段之一,袁世凱準予孫中山的兒子孫科按“勛人子弟”待遇,享受官費一萬美金赴美留學,一同去美國留學的還有孫婉。
那一年孫婉剛剛16歲,她很快就陷入了與王伯秋的戀愛中并結婚,20歲時生下了她與王伯秋的第一個孩子。
王伯秋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參加了同盟會,他與孫婉在學校組織的一次留學生滑冰活動中相識。然而,當時的王伯秋在國內已有家室。1915年,孫婉披上雪白的婚紗,如愿以償地與王伯秋走進教堂。
對孫婉在美國與王伯秋結婚,孫中山開始并不知道,在他眼中,王伯秋胸懷理想、值得信賴。然而,當孫中山知道王伯秋已有家室的隱情后,他對王伯秋信賴的底線被沖毀了。孫中山堅決反對中國封建社會遺留的一夫多妻制,不同意女兒去做別人的小妾。孫中山在給女兒的信中寫道:“婉兒應該好好反省……速速回國,把事情辦理妥當。”
在孫中山的堅持下,王伯秋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了孫婉。后來,在哥哥孫科的安排下,孫婉嫁給了在廣州軍政府工作的戴恩賽博士。直到1969年,73歲高齡的孫婉在和女兒聊天時,談到當年被迫離開王伯秋時仍然說:“我對你外祖父有意見。”流露出她對那段初戀的留戀之情。
1979年6月10日,孫中山最為鐘愛的女兒孫婉在澳門鏡湖醫院平靜地辭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