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史上,同學殺害同學的著名血案有許多起,其中兩起十分典型。其一是孫臏殺龐涓,其二是李斯殺韓非。
龐涓被殺,錯不在孫臏。當初龐同學在魏國混得風生水起,急于顯擺,于是派豪華馬車把孫同學接來,等著他當眾表態“自愧不如”。孫同學滿腹韜略,無人能出其右,人情世故卻不及格,大老遠來到魏國,不甘心只跑幾圈龍套,只打幾個吆喝,竟技癢難耐,為魏王出謀劃策,搶占龐同學的風頭和戲分。龐同學器量狹窄,暗中尋摸孫同學一個不是,將其下獄,削去膝蓋骨。孫同學受此臏刑,從此名臏。受刑后不久,孫臏設法偷渡到齊國,做了大將田忌的軍師。最終,在夜間大樹下,龐同學被齊軍的亂箭射成了刺猬。這樁血案易斷:龐同學嫉賢妒能,先對孫同學狠下毒手,孫同學在戰場上了結恩怨,無可指責。
韓非被殺,罪在李斯。韓非是師兄,李斯是師弟,兩人僅相差一歲,功力匹敵。李斯在秦國干得又好又歡,韓非在韓國卻只能對牛彈琴。沒想到韓非出使秦國,人生隨即逆轉。他才華出眾,抱負非凡,正是秦王嬴政欣賞的創新型人才。李斯心想,一旦師兄順利上位,自己的好日子恐怕就要到頭了,這怎么行呢?于是他瞅個空子巧進讒言:韓非主張存韓滅趙,絕對別有用心。秦王嬴政疑心重,立刻下令將韓非收監審查。李斯仍放心不下,生怕師兄咸魚翻身,此后他不斷派人冒充宮廷辦案人員,對韓非嚴刑逼供,直到韓非吃受不住,自誣服罪為止。過了一段時間,秦王嬴政果然念想韓非的好處,決定釋放他。放人歸放人,必要的司法程序還得走,于是他派宦官去獄中結案。韓非見到宮廷辦案人員,頓時產生條件反射,為了免受皮肉之苦,趕緊自誣服罪。就這樣,韓非不知不覺地踏上了黃泉路。李同學為殺害韓同學,進讒言,耍狡計,心術實在太壞了。
如今,同學相殘相害的案例逐年增多,殺人的起因和動機更為瑣細:動疑心,受委屈,遭歧視,被調侃……搶風頭,奪電腦,爭戀人,賴賭債……泄憤、撒氣、耍酷、炫富……揮錘、縱火、投毒、拔刀……馬加爵事件、朱令事件、郭力維事件……案例一大堆,情節挺驚悚。有的只是言語之隙,有的只是瓜李之嫌,有的只是眥睚之怨,有的只是錙銖之較,就釀成了慘劇。
人多的地方齟齬就多,人集中的地方矛盾就集中。大學生血氣方剛,某些獨生子女從小驕縱過度,意不平,氣不和,心理脆弱,情緒不穩,很容易失控,于是就選擇暴力手段解決糾紛。某些大學生缺乏包容心、同情心和理解力,不懂得敬畏生命,極端自私,特別冷漠,這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全盤失敗所導致,值得我們深刻檢討和全面反思,僅用刑法去嚴懲殺人者是遠遠不夠的。即以馬加爵案為例,這位云南大學生出身貧寒,性格內向,受到同學歧視,缺乏心理疏導,他在一個深度喪失友愛的校園環境里痛苦掙扎,又何嘗不是一位可憐的受害者。一旦他決意出手報復,悲劇就不可逆轉。
許多大學生都不再信也不再講“同學友誼天長地久”的溫馨話語了。微博上掛出過一道調查題:“畢業時,你最想對室友表白的心里話是什么?”公認的最佳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竟然是:“謝同學不殺之恩!”這句話是不是很幽默?就算你能夠笑出聲來,但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總不免感到幾分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