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家人對我極少鍛煉的生活狀態有些看不下去了,有天,當我從外地回到家中時,我一眼就看到客廳里擺上了一臺跑步機。在并不算寬敞的空間里,跑步機占據了靠近落地窗的最佳位置,能邊跑步邊欣賞庭院里變換的四季景色,而且還擺放了一個迷你iPad,試圖增加一下跑步的誘惑力。而旁邊那棵充滿生命力的綠植也似乎在提醒我:生活的美好與運動的重要性。
實在無法辜負家人的關心與體貼,也不能再以很累、沒有時間等借口來搪塞。我找出曾經置辦下的跑鞋與運動服,甚至還翻出了一套連標簽都沒有剪掉的瑜伽服。這些都成了我只有計劃而沒有行動力的證據。好在我終于上了跑步機,而且還有了想要大汗淋漓的痛快感覺。
我每天給自己設置3公里的慢跑里程,第一天感覺沒有那么艱難,當我微微出汗感到有些累時,3公里就完成了。從跑步機上跳下來的那一刻,似乎完成了一項任務,還隱隱約約有了一點成就感。但真正感到艱難是在一周之后,我對每天慢跑3公里的計劃失去了信心,不管回家早還是晚,我都不喜歡再上跑步機了,期間會有思想斗爭,鄙視過自己的懶惰行為,其實內心還是很想堅持下來,但為什么不愿跑步呢?
就在自我掙扎時,我看到了同事從微信上轉發的一篇文章《寫給跑步 寫給生活》。這是喬治·希恩博士1980年有關跑步的摘錄集錦。喬治·希恩博士被譽為體育哲學之王,這位新澤西的心臟病專家和作家寫了大量文章,推動了美國的第一次跑步熱潮。在他之前,沒有人能像他一樣真誠地解釋,為什么跑步成為生活,以及跑步如何成為生活。
在希恩博士極富哲理的語句中我找到了無法堅持跑下去的原因:身體有意愿,意志很薄弱。其實我們的身體能做很多壯舉,但是意志卻停留在電視上、手機上、汽車里。盡管想尋求挑戰與突破,但卻缺少一種能量。希恩把缺少的這種精神能量叫“熱忱”。他認為,我們的精神每天都會很多次缺乏熱忱。當我們充滿熱情,我們會有讓肌肉充滿耐力的決心,不屈不撓讓心臟跳動起來的勇氣,讓我們的身體野蠻其體魄的激情。
希恩說,在熱忱、鼓舞、激情的背后,一定是希望。我們可以選擇,我們可以決定。當我們想要的時候,我們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情。當我們餞行的時候,沒有什么可以阻擋我們的腳步。否則的話,那只不過是希望而已,那只不過是這世上無所事事的空想者,還有他們軟弱無力的精神意志。
希恩博士的跑步語錄充滿激勵的力量。其實我身邊就有很多熱愛跑步的朋友,他們都感到每天不跑步就像缺少了什么似的,而在我家附近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10公里的跑道上,每天都有熱愛跑步的人在上面灑下汗水。我想起在希臘奧林匹亞阿爾菲斯河岸的巖壁上,至今還刻著古希臘人的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為了讓身體與意志達到融合、統一,就讓我們一起跑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