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刊理由: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人們飲食文化日趨多樣化,食品衛生與安全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蘇丹紅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無一不牽動著廣大民眾的心。接連不斷發生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不僅要重新審視這一已上升到國家公共安全高度的問題,更要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
食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因此,食品安全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以來,我省各級政府強化責任,建章立制,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制度體系,食品安全狀況進一步改善,公眾的食品消費安全感不斷增強。但是,我省在食品安全監管和食品生產經營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覆蓋面、可操作性和懲處力度等,在實際運作中還不能適應監管工作的需要,目前,我省尚未針對小作坊制定具體的監督管理條例,相應的政府規章也不健全,導致監管部門在執法監管過程中缺少法律依據。
食品生產方式和生產設施落后。我省的食品工業化水平不高,基礎設備相對落后,如食品生產小作坊,普遍存在“小、散、臟、差、工藝落后、設備簡單”等問題,食品安全質量很難得到保證。骨干企業、有規模的企業少,一些食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低,基礎設備落后的小作坊還大量存在。
食品安全監管能力不足。一方面,食品安全監管涉及多個部門,職能交叉、重復執法和監管真空的現象同時存在;另一方面,監管機構存在著人員少、裝備短缺、經費不足的問題,尤其是抽檢經費難以滿足監管工作實際需求,直接導致監督抽檢范圍小、頻率低、批次少,影響了執法效果。
違法成本太低,處罰不到位。目前在食品安全事件中采取的是一對一的訴訟,如果消費者勝訴,企業只對這一名消費者賠償。有的政府監管部門常常從保護企業的角度出發,以罰代刑。由于違法成本太低,“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不斷發生,不闖紅燈就會落后的“紅燈效應”持續被放大。
經營場所有待規范。無照農貿市場、馬路市場大量存在,無證從事食品生產加工和經營的現象屢見不鮮,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小、經營條件差,大多數只是交易場地的提供者,對食用農產品特別是水產品缺少必要的復檢或抽檢環節。
要改善這些情況,政府和執法部門應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堅持科學發展觀,強化政府責任。政府轉變行政職能極為重要的一條,就是逐步從抓具體經濟管理事務中解脫出來,逐步把國家安全、社會安全、民生安全作為自己的首要工作,食品安全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各級政府應對本行政區域內食品安全工作負總責,將食品安全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嚴格監管責任制和問責制。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機構的人員構成,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構,形成在食品安全統一領導、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加強誠信體系建設,筑牢食品安全的基礎。《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生產經營者是第一責任人。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是保證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沒有誠信經營,就沒有安全的食品。政府應指導企業承擔起食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使命,保證工藝流程科學合理,生產過程嚴格規范,堅決杜絕不合格的原料、輔料進入生產環節。完善激勵引導和懲戒政策措施,建立完善食品企業誠信檔案,健全食品企業誠信不良記錄收集、管理、通報制度和行業退出機制,盡快建立“一次惡意違法,一次惡性事故,永遠從食品行業出局”的嚴格制度。對企業來說,只要被查到有一次主觀故意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即被列入誠信記錄的黑名單,違法者不僅終生都不能再從事與食品有關的行業,而且諸如出國、借貸等等都將被禁止。營造“誠信者受益,失信者受罰”的良好氛圍,為市場秩序的根本好轉提供強有力的信用支撐。
加強法規制度建設,規范綜合監管標準。法規制度建設是一項抓根本、管長遠的工作。自《食品安全法》頒布以來,我省制定了一系列相關配套的政府規章或規范性文件,如《食品安全考核辦法》《督查督辦規定》《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規程》《舉報案件調查處理及獎勵辦法》等,但從實際工作需求上講,還應盡快出臺“三小”管理辦法、重大事故查處、安全準則、責任追究等各項配套制度,針對個別環節監管邊界不夠清晰的問題出臺有關暫行辦法或備忘錄,為食品安全有效監管提供法規制度保障。
創新監管體制和機制,提升監管執行力度。當前,我省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人員少、任務重、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首先要做到對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提升監管工作水平,要挖掘現有監管資源的潛力,把分散的監管集中起來,把具體的監管統一起來,創出一套資源優化、優勢互補、并聯互動的新監管模式。其次,還要創新食品安全監測機制,建立健全布局合理、結構科學、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監測體系,對監測結果實行互認共享,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盤活現有監測資源,以彌補檢驗監測監控力量的不足,提高監管資源利用率。再次要加大財政對食品安全專項經費、檢測設備和抽樣檢查等方面的經費投入力度,并納人財政預算。科學合理設置機構和確定編制,配足配齊人員,適應監管工作需要,確保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強力推進產品培育,提高企業現代化、標準化、信息化、規模化生產水平。鼓勵大型食品連鎖企業探索符合現代物流特征、質量管理體系健全的新型經營業態,打造自己的綠色品牌,讓優良產品,優良品牌和優秀企業扮演市場的重要角色,擠壓假劣產品的生存空間,并通過名牌帶動和促進生產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積極引導農貿市場向超市化、商場化管理轉型。學習先進地區的食品生產及管理經驗,如山東濰坊的農業標準化生產:在種植業環節,以“龍頭+基地+農戶”為主要摸式,推進蔬菜瓜果及食用菌標準化基地建設,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和產地認定工作;采取資金補助扶持等鼓勵措施,調動農產品生產者參與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三品”認證的積極性,促進農、畜、水產品品牌、名牌的培育和發展:實施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從源頭控制和基礎工作抓起,從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入手,一鄉一品,通過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全過程監控,從根本上確保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
多層次宣傳食品安全法,形成全社會參與食品安全的氛圍。利用各種有效形式,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法》學習宣傳活動,傳播法律法規和健康飲食知識,提高全民的維權意識、劣質食品危害防范意識,給百姓以充分的知情權、選擇權、監督權,受到傷害以后的尋求保護權、追討賠償權、提請懲處權。只有當食品安全隱患的任何蛛絲馬跡都處在高度敏銳的眼光注視之中,只有當食品安全的任何疏忽遺漏都要有責任人付出代價的時候,只有當涉及食品安全的任何違法犯罪行為都要被追究責任的時候,政府才不敢懈怠,企業才不敢懈怠,食品安全才會有可靠的保障。
總之,食品安全問題不是簡單的企業責任,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規和監督管理部門的約束來徹底解決,要有專業化的政府機構去管理,有行業協會去規范,有企業的自我約束,有社會力量進行監督,形成一個完整、立體、多維的監管監督系統,才能真正讓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責任編輯:李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