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想象中,在忠與孝的兩難抉擇中,包拯肯定會將“忠”字放在首位。但縱觀包公的經歷,他卻把“孝”字放在了首位。
包公的家鄉在合肥公城鄉,祖父叫包士通,父親叫包令儀。
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朝廷開科取士。很多學子奔走相告,因為十年寒窗苦讀,貨于帝王家的時機終于到了。但令人奇怪的是,包拯竟然沒有報名。原來,包拯是獨子,如果參加了科舉,外出做官,父母就沒人照顧。
包拯的父母也很發愁,為了讓包拯參加科舉,他們沒少費唾沫星子,但恪守孝道的包拯就是不答應。家中無人照顧父母,他是無論如何不會外出的。后來,不知是父母想出的主意,還是別人出的高招:讓包拯成親。如此一來,不但解決了包拯的個人問題,讓包令儀夫婦早日抱上孫子,同時也解決了包拯外出的后顧之憂。他走得再遠,家中父母也有人照顧了。
過了兩年,朝廷又開科取士了。包拯這下無了后顧之憂,終于報名參加了。
考試的結果是,包拯被錄取為進士,授職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知縣。因為建昌縣在江西,不便侍奉父母,包拯便請求朝廷允許他在自己的家鄉任職。最終,他被任命為和州監稅。
和州本來離合肥很近,包拯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忠孝兩全,既能赴任,又能侍奉雙親。無奈包令儀夫婦故土難離,連和州都不愿去。包拯無奈,只好辭官,回家鄉侍奉父母,一呆就是十年。父母去世后,他又在父母墓前廬墓三年,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人生能有幾個十年?但包公就是包公,為了孝道,他義無反顧地放棄了那些世俗的好處,他堅守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牢不可破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