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還在冬夜中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奧斯特波羅區,社會工作者已經踩著單車出動,奔赴自己所包的社區,到那些經常曠課的孩子家中,叫醒他們按時上學。
這個活動已經試行一年,是哥本哈根教育部一名科員郎克威斯特發起的。他看到一篇紀實報道說青少年犯罪率有回暖跡象,之后便陷入了深思。他想起前不久教育部所做的調查:哥本哈根中小學生曠課率達13%。
郎克威斯要來了這些學生的詳細資料,發現曠課的孩子要么家境富裕,把上學當成可有可無的一件事;要么父母忙于生意,沒有精力管教孩子。再者,就是父母出現了感情問題,對孩子放任自流。郎克威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就此放任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九歲那年父母離異,對父母極度失望的他開始放蕩不羈,常常逃學,從品學兼優的學生淪為公認的問題少年。幸運的是,初一時他遇到了他的歷史老師,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溫柔善良。她耐心開導他,一次次找他的父母談心,每天早上堅持不懈地去他家叫他起床,終于把他拉回了正軌。女老師溫暖的笑容一直洋溢在他的內心,他感激她在自己迷失的時候拉了一把。如今,他覺得拉這些孩子一把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想,如果這些孩子每天也能得到“叫醒上學”的關愛,不就能減少他們逃學的機會嗎?
郎克威斯在微博中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有志之士能和他一起攜手,共同幫助問題孩子步入正軌。僅僅三天,就有20個義工報名。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更多的是剛剛走入社會的大學生。讓他驚喜的是,教育部長迪克大為欣賞他的方案,愿意捐出自己三個月的工資,用于義工培訓和其他經費,并專門讓出自家閑置的小院作為“義工之家”。
他們請了青少年心理學博士和禮儀為義工做培訓。培訓結束后,他們分片包區,整理了孩子們的詳細資料,正式上崗。郎克威斯說,他們一般21天為一個周期,21天完全能幫一個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有特殊情況的就延長時間。
每天6點他們準時出發,20分鐘到達所包孩子的小區。困難是有的,因為打攪到家長休息,有些家長不予配合。義工耐心解釋,終于打動了他們。遭人誤解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委屈,但看到孩子們的進步,也就釋然了。看著孩子一點點進步,家長終于理解了他們的用心,開始自覺地去叫醒孩子。
義工們的做法引發熱議,一些人認為這是過度呵護,還有一些人認為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專欄作家詹森在報章上撰文諷刺道:“如果丹麥是一個福利國家,那么奧斯特波羅區就是一個極端福利區。”
郎克威斯回擊道:“如果一個學生逃學率很高,那么一定是他的家庭有問題。所以,我們討論的不是奧斯特波羅區的普通家庭。我們應該向這些特別的家庭伸出援手,幫助那些孩子度過難關。他們好了,社會才能好。”
短短三個月,他們護送的孩子中,已有33%能天天到校上課。很多家長受到教育,開始檢討自己的過失,關愛起自己的孩子來。奧斯特波羅區的行政長官看到了他們的成績,發動更多人投入到這項活動中,并把這種做法列為永久措施。而這項措施也有望推行到哥本哈根其他地區。
郎克威斯憑此獲得了2013年哥本哈根年度最具貢獻獎,在獲獎感言中,他說:“習慣改變態度,態度改變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而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僅僅21天就夠了。如果21天能夠給一個孩子好的未來,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