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撿漏”,就是賣主不知道這東西到底能值多少錢,稀里糊涂就賣給你,讓你撿個大便宜。上世紀80年代我剛剛踏入收藏的行列時,“漏”非常好撿,90年代初還常常撿到,如今再想撿漏,已經非常難了。
但難歸難,“漏”還是能撿得到的,因為年年都有新入行的賣家。原來開個飯店,賣個小吃,搞點水產,甚至販個青菜的,賺倆小錢沒地方花了,都有轉行搞古玩的。這就看你有沒有擁有寶貝的運氣了,說難聽點,撿漏就像捕魚,前一網過去,后一網照樣能捕到魚,因為網是死的魚是活的,就看你有沒有那個財、那個運、那個命,看你有沒有擁有這件寶貝的緣分了。
不過,有些東西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次我逛地攤時花60塊錢買了一方陶硯,我光知道陶硯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但是真是假根本分辨不出來。只因它長得與我已經收藏的一方硯差不多,于是就把這方陶硯轉手賣給了一個好友。因我買這方陶硯時他也在場,不好意思賺人家的錢,所以就原價賣給了他。后來才知道,我收藏的是一件贗品,而他那方陶硯是標準的宋代貨,如今這方陶硯已成了他書房里的鎮房之寶。
當然,咱有虧有當也有巧。我曾在一家古玩店遇到一個紫檀木鏡框,里面鑲嵌著一張毛主席的畫像。當時店主是以收藏主席畫像為由花300元購得的,賣家不知道店主實際上相中的是那個紫檀木鏡框。回來后他要以2000元價格賣給我,我嫌貴,只出1000元,沒談妥。這個鏡框又放了十多天,仍無人問津。
古玩商往往都是剛剛進貨時圖新鮮,心氣沖,要價特高,等幾天無人買走,他就心急了,因為他是以錢賺到手為目的,不像我,收藏純粹為了消遣,為了愉悅。
那天我又閑逛到這家古玩店,老板遠遠看見我就忙著打招呼,我知道鏡框的事該有著落了,故意不往鏡框上提,甚至不看一眼那個鏡框。果然不出所料,沒談三句話,那老板就談到鏡框了。他說,他要價兩千,剛才有客戶出到一千五,他沒賣,如果我想要,就拿一千五算了。鬼才相信他的假話,人家真出一千五,他早就賣了。不過說歸說,一千五還是值的,這也是我能夠接受的價格。
于是我把那個鏡框又翻來覆去地瞧了起來。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件藏品決定買下,付款前一定再仔細看一遍,看看有沒有硬傷,有沒有修過。
這一瞧,我發現主席像后面還夾一幅老畫,憑感覺,我知道這幅畫非同一般,于是又與店主討起價來。此時的討價不是想讓他減掉多少錢,而是怕引起他的懷疑。最后終于以1500塊錢的價格購得了這個鏡框。那幅畫就別說了,是一幅清代宮廷畫家的畫,經專家鑒定,是珍品。可能是主人“文革”中怕這幅畫丟失,于是夾在了主席像后面,這讓咱撿了個大便宜,也真謝謝那位主人了。
但是,我也有砍價時錯失心儀之物的時候。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一個地攤上看到一件青花瓷,那個小老板要價也不多,660元,當時我還價600元,小老板說不夠本,我就轉身要走,意思是想逼小老板就范。沒想到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同行的老李甩下660元把青花瓷抱走了,沒辦法,這也是古玩市場的規矩,人家在手里正談價的商品,無論你多想要,也不能插話,一旦放下不要,任何人都有權買走。我是啞巴吃黃連,有苦沒處說。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如今那件青花瓷價值已經翻了500倍,老李說,給他30萬元也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