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各行業的生產與管理都應用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使得管理更為高效,正是不同行業在不斷地研發新的計算機管理軟件,加快了推進信息化事業地發展,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如與傳統管理文化存在沖突等,本研究將探析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與傳統管理文化的沖突與協調相關問題。
【關鍵詞】信息管理;文化管理;沖突與協調
0 前言
計算機的出現,推動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改革與創新,它的研發產品已經覆蓋全球的各個行業,有效地推動了整個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但是這種新型的管理文化并不是很快地取代傳統管理文化,需要研究兩種文化的差異與共同點,使它們實現有效地過渡與轉換。
1 淺析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所呈現的特點
1.1 快速、高效的管理文化
使用計算機,首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長期以來,計算機技術進步的核心一直是圍繞著處理速度在進行。現代計算機的處理速度,相對于我們普通業務而言,其速度已幾近于忽略不計了。現在普通計算機業務的效率已經不是由計算機機器本身所決定,而主要取決于我們的操作能力和業務流程的科學程度。追求計算機操作能力的提高和業務流程的改善,就是在追求好的計算機文化。否則,對繁瑣的業務流程墨守不變,操作僅停留于原始的地步,這就是在遠離計算機文化了。
1.2 精確、嚴謹的管理文化
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是圍繞著機器的文化,在正常狀態下機器運轉的過程不可能出錯。如果錯了,只可能是使操作者先前的參數錯了,或者是編程錯了,或者是操作錯誤。它要求操作者要有嚴密性。從事計算機信息管理,或者是在現代條件下從事現代的工作,特別要求的就是精確性。
1.3 創新、高端的管理文化
計算機俗稱“電腦”,它不是一般的機器。正如人是動物,但不是一般的動物一樣。只要軟件適宜,操作思維正確,它就可以在紛繁的數據處理中,帶來創新的東西。所以說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要求精確思維,但又不能機械思維,要勇于創新。而傳統文化相形之下在創新上往往體現出一定的惰性。
2 解析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與傳統管理文化的沖突
2.1 與快速、高效管理文化相沖突
上文已述,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是快捷文化。當然,傳統管理文化也不是不講求快捷。它們的區別在于純粹的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追求的是不講條件的快捷。因為快,才體現出計算機的必要性;保障計算計算機的快,才凸顯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的必要性。而傳統管理文化則是追求在協調矛盾條件下體現一定的在快捷方面的有限改進。現在,單位搞無紙化辦公,在網上傳閱文件。計算機管理方法相對于傳統方法,則是“并聯式”做法。文遞員將文件掃描入計算機辦公系統,所有需要閱覽此文的同志在同一時間都能收到此文。它的文化特點,就是追求快速、高效,將中間傳遞速度縮短為接近于零。但也有缺點,就是由于完全抹平層次性,造成上級干部可能由于上網不及時而閱文晚于下級干部,耽誤了工作的行動落實。無人性化的快速、高效與人為地低效追求快捷在這里就產生了明顯的沖突。
2.2 與計算機處理規則相沖突
信息管理文化要求是按照規則處理,在精確的問題上具有不妥協性,而傳統文化往往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在輸入端,在輸出端,在中間程序端,都會因不同因素的產生,而要求有所改變,傳統文化經常出現相對模糊的字眼。現在來舉個例子,辦文,計算機管理的做法關于擬稿、部門領導審批、相關部門會稿、辦公室核稿、分管領導審批、最終領導簽批、辦公室編文號、付印等流程是固定的,流程中的關鍵點對應某個人也是固定的。優點是非常規范,且足不出戶。缺點是,中間有一環人員暫時缺失,辦文流程就會停滯不前。而傳統管理的做法雖然流程與上述一致,但實際中,碰到某環節出現人員暫不在崗,多數情況都可以通過替代通融的方式予以解決。在這種時候,傳統文化會責怪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的呆板,而計算機管理文化也會認為傳統文化處理規則出現問題。
2.3 與創新、高端的管理文化相沖突
計算機信息管理的效率取決于軟件程序的優劣,取決于對在實際工作中的靈活運用。無論是軟件水平的提高,還是對實際工作業務與計算機實現能力融合水平的提高,都會帶來實際工作流程的改造、再造的要求與可能。而傳統管理,雖然也講求變革,但是由于工作程序、人員關系等等一系列主客觀的因素決定它不可能像計算機管理那樣多變與善變。計算機信息管理的每一次變革、流程再造勢必會帶來傳統管理思維的沖擊,甚至會沖擊一部分人的工作利益,因此常常會遭到強烈抵制。其負面結果,常常是計算機將原傳統管理程序作一次次簡單計算機模仿。
3 分析計算機管理文化與傳統管理文化的協同
3.1 關于快速、高效的管理文化上協同
在快速、高效方面計算機信息管理要避免“欲速則不達”的窘境,就必須提高一下非技術范圍的邏輯境界,要向傳統管理文化吸取一些必要的因子。計算機表面上處理的是事,而根本的是為人做服務,因此就必須遵循人群中最基本的人文邏輯。還舉上述機關傳閱文的例子。為了避免前面所說的計算機“全并聯”送文所造成的事故,又不致于完全按照傳統“全串連”送文所造成的低效狀況,可以在遵循文件傳導梯次性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對傳統送文路徑作部分改造,形成“串并聯結合”的方式,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新路徑可以是這樣的,先在可能會給處室提出要求的幾個廳領導中并聯傳閱,然后才在處領導中并聯傳閱,最后再在辦事人員中并聯傳閱。這就體現了計算機管理文化與傳統管理文化在追求快速、高效上的協同。
3.2 關于計算機處理規則上協同
電腦執行的所設定好的程序,它做事都要事先設定程序。長處就是規范不走樣,缺點就是不會通融,不會隨機而變。一旦任務條件發生改變,處于非常態,而電腦程序仍處于慣常態,反而會影響了效率的實現。還需要研究一下傳統管理的通融做法,從中吸收合理因素。然后,歸納總結非常態的可能情況,以應急預案的方式編程儲入系統,使各種通融做法也變得規范,問題往往迎刃而解。
3.3 關于創新、高端管理文化上的協同
要協調由于計算機信息管理創新而帶來的對傳統管理思維的沖擊、對部分人群工作利益的沖擊,有兩條不同的路徑可以選擇。其一是,放棄傳統管理思維中不適合計算機信息管理的東西,主動配合計算機管理,實現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與傳統管理文化的融合;其二是,計算機信息管理放棄相對于傳統管理出格的東西,使計算機信息管理始終作為傳統管理的計算機拷貝,創新步調同步于或略慢于傳統管理創新的步調。顯然第二條路徑是保守的,不符合效率原則的,削弱計算機效用的,也是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新型的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但是不可能一下子取締傳統管理文化,需要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差異,然后合理地處理其中的沖突,才能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喬東,李海燕.管理理論的文化融合與轉型[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3).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