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切最動人的文字都是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情感在新聞采訪活動中的主要意義在于情感是新聞構成的重要因素,它不僅是記者在深人采訪的驅動力和感召力,更是體現在宣傳報道中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新聞學家普遍認為,沒有情感的新聞是干癟的、蒼白無力的,如能在新聞報道中,恰到好處地運用情感,則能有效地影響受眾心理,以情感人,取得心理的共鳴。
【關鍵詞】新聞采訪;新聞報道;情感價值
情動于衷而命筆,情注于筆而為文。融情于景,其景斑斕耀采;附情于事,其事婀娜動人,情意濃郁,感人至深。情感是一名記者不可缺少的業務素質。一位老記者曾經說過,記者有多少激情,寫出的稿子就有多少激情。法國文豪羅曼·羅蘭有句名言:“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里,必須自己心里有陽光”,同樣,記者有一顆火熱的心,才能點燃受眾的心。
1 訪問節目的訪問類節目娛樂化和知識化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廣播事業在改革開放的社會大環境下獲得了發展的大好機遇,訪問節目整體上沿著健康的道路前進。然而,挑戰總是與機遇并存,目前我國訪問節目都面臨著許多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廣播大眾文化與文化品味的博弈
廣播媒介本身是一種教育工具和社會化手段。“所有的廣播都是教育的廣播,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訪問節目除了具備溝通意見、增廣見聞、抒發情感、放松心情的功能之外,它引導聽眾求真、向善、尚美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品位,成為衡量廣播節目水準的重要尺度。理想的狀態當然是節目“叫好又叫座”。然而,萬事古難全,“曲高和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聽眾群不穩定、收聽率低會影響節目的生存和媒介機構的經濟效益。但是,這不能以損害節目的品位為代價,不能違背我國媒介的性質和宗旨。
1.2 政治文化氛圍對談話情境的設定
我國大多數訪問節目在節目樣式上存在的問題是理想的談話情境尚未形成,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真實的談話狀態還有不小的距離。由于社會大環境還不夠寬松,加上絕大多數訪問節目不是直播,至多是直播狀態的錄播,節目的節奏、風格、情境被制作者預先設定,談話人時常放棄真實表達想法的機會以迎合公眾輿論,適應“游戲規則”。有時為了使節目迎合聽眾的心理期待,制作者、嘉賓、現場聽眾甚至“合謀”,人為制造懸念、沖突,來蒙蔽廣大聽眾。但是這種程式化的沖突,往往手法并不高明,反而露出馬腳,極大地損害了訪問節目的品質和聲譽。因而,在目前的政治文化心理氛圍下,要營造出理想的談話情境,很有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尷尬。另外,訪問節目樣式上還存在傳承與創新的問題。港臺廣播節目的樣式較多地借鑒了西方國家的“脫口秀”,而內地的訪問節目特別是人際關系類和綜藝娛樂類談話節目有不少是對港臺節目樣式的套用和模仿。因此,我國的訪問節目在樣式上缺少自己的特色,需要有所創新。
1.3 節目機械復制和品牌觀念淡薄的尷尬
訪問節目的品牌經營包括節目的形象識別系統,如片花、主持人、演播室的設定和包裝,節目題材、風格、樣式的穩定性,以及案頭策劃、甄別話題、挑選嘉賓、后期制作等一系列科學、規范的工作流程和機制。
1.4 文化全球化趨勢加強的挑戰
文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最直觀的全球化形式,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發展趨勢。我國訪問節目的發展離不開這一宏觀的時代背景。文化的跨區域、跨洲際、跨國界傳播為各民族國家提供了多元文化選擇。從一元文化觀到多元文化觀,從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從本土文化意識到全球文化意識,是一條必由之路。這對我國訪問節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視野要更加宏大,話題要更加廣泛,觀點要更加多元,思想要更加深刻,形式要更加多樣。
1.5 網絡談話的興起挑起新一輪競爭
“第四媒體”網絡的崛起,使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黯然失色。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讓什么樣的人怎樣談話。網絡談話具有以下優勢和特點:A.即時性、交互性。在網絡交談中信息的流動是雙向的,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發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實時反饋。B.虛擬性、平民化。網絡談話人的性別、年齡、職業等個人特征大多是虛擬的,難以確認,發表的觀點可能更真實,彼此間的對抗性也更強。網絡面前人人平等,沒有權威也沒有精英。C.自由性、無邊界。網絡談話人不受傳統媒體的把關人的控制,自由發表言論。網絡論壇不限制話題和參與者,不需要主持人的引導,談話可以海闊天空。人們對信息的選擇擁有更大的個人自由,語言的表達極具個性化。而且,網絡空間無限,能夠把世界上不同地區、膚色、種族的人聯結在一起進行交流。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只有網絡才是真正的談話平臺。
2 訪問節目娛樂化和知識化的發展趨勢
2.1 接軌國際化大環境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審美情趣的不斷轉換,來自不同的背景與文化的人們渴望交流感情、增進了解,這就為訪問節目提供了一個大顯身手的機會。
我國訪問節目要與國際接軌,還必須擁有全球化的宏大視野和廣闊襟懷。要“傳播中國,視聽全球”,以人類共同的理性、情感來討論、指點“地球村”事務,以先進的科技手段和豐富的表現形式拉近節目與國內外受眾的距離,同時也要注意保留中國特色。
2.2 立足本土,傳承民族文化
魯迅說:“民族的才是國際的。”尊重并推崇自己最本土、最民族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國際潮流。無論世界怎么“全球化”,而民族精神、民族感是不會消亡的。在全球化的前提下,怎么傳承民族文化是世界共同的問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我們必須堅持文化多元化的基本立場。從維護和發展民族文化、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社會穩定的基本點出發,對于外來文化的引進必須在比較、選擇和批判的氛圍中進行,為了保護民族文化的個性和特點,對不符合本國價值體系的外來文化必須進行抵制和禁止”。
中國的廣播文化擁有五千年豐厚的文化歷史資源,有著遍布全球的十多億華語聽眾,這是中國廣播文化發展的巨大財富。”在我國加入WTO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廣播文化要實施本土化戰略,與時俱進,面向國際,不斷創新,用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廣播文化產品,去拓展民族文化的海外市場”。
我國訪問節目要立足本土,傳承民族文化,主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堅持廣播是文化傳播的工具,文化是它的核心;二,認定廣播節目是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精神氣質是好節目的標志;三,尋找聽眾真正需要的表現形式和節目形態,尋找需要智慧和苦心,模仿不是出路;四,必要的調控是不可少的,好的政策對于節目的導向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后,不為收聽率為尊,或者允許未必有高收視的節目存在,讓高雅的節目引導聽眾。
總之,情感是新聞構成的重要因素。正如唐朝詩人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呼聲,莫深乎義。”對新聞作品而言,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事。因此,注重情感運用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等各種狀況。
【參考文獻】
[1]胡遠珍.大眾傳媒輿論形成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4).
[2]孫國鈺.淺析電臺讀報節目的幾個特征[J].開封大學學報,2007(03).
[責任編輯: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