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地基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如處理不當,容易發生工程事故,且事后補救比較困難。本文主要論述了建筑地基設計施工的幾種方法,希望能對建筑地基的實際施工有所幫助。
【關鍵詞】地基;樁基礎;灌漿;施工方法
1 地基的定義
地基(subsoil)指的是直接承受建筑構造物荷載影響的地層。它是地球的一部分,與土層直接接觸,承受房屋墻、柱傳來的荷載,連同自重傳給土層。
從現場施工的角度來講地基,地基可分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土或巖石)的承載能力或抗滲能力所采取的工程技術措施,要分為基礎工程措施和巖土加固措施。有的工程,不改變地基的工程性質,而只采取基礎工程搭話有的工程還同時對地基的土和巖石加固,以改善其工程性質。選定適當的基礎形式,不需改變地基的工程性質就滿足要求的地基稱為天然地基;反之,已進行加固后的地基稱為“人工地基”。
2 地基設計施工的要求
地基處理工程的設計和施工質量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如處理不當,往往發生工程事故,且事后補救大多比較困難。因此,對地基處理要求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和驗收制度,以確保工程質量。
2.1 地基設計的要求
地基基礎設計,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原則;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資料,綜合考慮結構類型、材料情況與施工條件等因素,精心設計。在地基基礎設計中要貫徹執行國家的技術經濟政策,要嚴格遵守相關的規章規范,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質量、保護環境。
2.2 地基施工的要求
為了使建筑物安全、正常地使用而不遭到破壞,要求地基在荷載作用下不能產生破壞;組成地基的土層因膨脹收縮、壓縮、凍脹、濕陷等原因產生的變形不能達大。在進行地基設計時,要考慮:①基礎底面的單位面積壓力小于地基的容許承載力。②建筑物的沉降值小于容許變形值。③地基無滑動的危險。由于建筑物的大小不同,對地基的強弱程度的要求也不同,地基設計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三個方面的要求。有時只需考慮其中的一個方面,有時則需考慮其中的兩個或三個方面。若上述要求達不到時,就要對基礎設計方案作相應的修改或進行地基處理(對地基內的土層采取物理或化學的技術處理,如表面夯實、土樁擠密、振沖、預壓、化學加固和就地拌和樁等方法),以改善其工程性質,達到建筑物對地基設計的要求。
3 地基施工的方法
通常把埋深度不大,只需經過挖槽、排水等普通施工程序就可以建行起來的基礎稱為淺基礎。它可擴大建筑物與地基的接觸面積,使上部荷載擴散。淺基礎主要有:①獨立基礎(如大部分柱基);②條形基礎(如墻基);③筏形基礎(如水閘底板)。
當淺層土質不良,需把基礎埋于深處的較好地層時,就要建造各種類型的深基礎,如樁基礎、墩基礎、沉井或沉箱基礎、地下連續墻等。它將上部荷載傳遞到周圍地層或下面較堅硬地層上。下面是幾種常見的深基礎的施工方法。
3.1 樁基礎一種古老的地基處理方式。中國隋朝的鄭州超化寺塔和五代的杭州灣海堤工程都采用樁基。按施工方法不同,樁可分為預制樁和灌注樁。預制樁是將事先在工廠或施工現場制成的樁,用不同沉樁方法沉入地基;灌注樁是直接在設計樁位開孔,然后在孔內澆灌混凝土而成。
3.2 沉井和沉箱基礎,沉井又稱開口沉箱。它是將上下開敞的井筒沉入地基,作為建筑物基礎。沉井有較大的剛度,抗震性能好,既可作為承重基礎,又可作為防滲結構。1945年美國蒙哥馬利閘采用沉井作為承重防滲基礎。沉箱又稱氣壓沉箱,其開關、結構、用途與沉井類似,只是在井筒下端設有密閉的工作室南側,防止水和土從底部流入,工人可直接在工作室內干燥狀態下施工。如1937年中國錢塘江鐵路橋的橋墩采用沉箱基礎;1963年揚川閘用沉箱作為閘的承重防滲基礎。
3.3 地下連續墻,利用專門機具在地基中造孔、泥漿固壁、灌注混凝土等材料而建成的承重或防滲結構物。它可作成水工建筑物的混凝土防滲老干部 也可作一般土木建筑的擋土墻、地下工程的側墻等。墻厚一般40~130cm。世界上最深的混凝土防滲墻達131m(加拿大馬尼克三級壩)。
3.4 土基加固采取專門措施改善土基的工程性質。土基加固方法很多,如換土法、碾壓法、強夯法、爆炸壓密、砂井、預壓砂井(堆載預壓砂井及真空預壓砂井)、振沖法、灌漿、高壓噴射灌漿等。
(1)換土法:將軟弱的土層挖除,置換以良好的土、砂、碎石或與建筑物相同的材料,然后壓實或夯實。一般閘基用砂或碎石置換,稱砂墊層或碎石墊層。
(2)強夯法:用幾十噸重的夯錘,從幾十米高處自由落下,進行強力夯實的地基處理方法。夯錘一般重10~40t,落距6~40m,處理嘗試可達10~20m。采用強夯法要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及其對鄰近建筑物的影響。
(3)預壓砂井法:在地基內按一定的間距打孔,孔內灌注透水性良好的砂,縮短排水路徑,并在上部施加預壓荷載的處理方法。它可加速地基固結和強度增長,提高地基穩定性,并使基礎沉降提前完成。砂井直徑一般25~50cm,間距2~3m。砂井一般用射水法造孔,也可采用袋砂井、排水紙板等,還可采用真空預壓法,即用抽真空的辦法加壓,可取得相應于80kpa的等效荷載。
(4)振沖法:用振沖器加固地基的方法,即在砂土中加水振動使砂土密實。用振沖法造成的砂石樁或碎石樁,都稱振沖樁。
(5)灌漿:借助于壓力,通過鉆孔或其他設施將漿液壓送到地基孔隙或縫隙中,改善地基強度或防滲性能的工程措施(見灌漿)。
(6)高壓噴射灌漿:通過鉆入土層中的灌漿管,用高壓壓入某種流體和水泥漿液,并從鉆桿下端的特殊噴嘴以高速噴射出去的地基處理方法。在噴射的同時,鉆桿以一定速度旋轉,并逐漸提升;高壓射流使四周一定范圍內的土體結構遭受破壞,并被強制與漿液混合,凝固成具有特殊結構的圓柱體,也稱旋噴樁。如采用定向噴射,可形成一段墻體,一般每個鉆孔定噴后的成墻長度為3~6m。用定噴在地下建成的防滲墻稱為定噴防滲墻。噴射工藝有三種類型:①單管法,只噴射水泥漿液;②二重管法,由管底同軸雙重噴嘴同時噴射水泥漿液及空氣;③三重管法,用三重管分別噴射水、壓縮空氣和水泥漿液。
3.5 巖基加固少裂隙、新鮮、堅硬的巖石,強度高、滲透性低,一般可以不加處理作為天然地基。但風化巖、軟巖、節理裂隙等構造發育的巖石,須采取專門措施進行加固。巖基加固的方法,有開挖置換、設置斷層混凝土塞、錨固、灌漿等。
(1)開挖置換:類似土基加固的換土法,將設計規定的建筑物建基高程以上的風化巖全部開挖,用混凝土置換。
(2)設置斷層混凝土塞:將斷層內斷層角礫巖、斷層挖除至一定深度,回填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塞。
(3)錨固:在巖石內埋設錨索,用以抵抗側向力或向上的力;通常錨索為被水泥漿或其他固定劑所包裹的高強度鋼件(鋼筋、鋼絲或鋼束)。錨固法也可以加固土基。
(4)灌漿:主要有帷幕灌漿和固結灌漿。
4 小結
綜上所述,地基施工質量關系到整個建筑物的工程質量,在地基施工過程中,遇到各種意外情況,應及時通過業主、監理與設計部門聯系,按設計部門的設計修改通知或會議紀要進行施工。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