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潔+張莉莉
摘 要: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已成為制約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以天津市為例,由于目前文化產業發展面臨基本法律缺位,市場準入機制不合理,投融資渠道單一化,稅收機制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不健全等諸多法律問題,因此國家層面出臺《文化產業促進法》、地方立法先行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條例》,以立法形式放寬文化產業發展中市場準入條件,拓寬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投融資渠道、完善文化產業稅收法律體系以及健全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乃為當下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法律問題。
關鍵詞: 文化產業;立法保障;市場融資;稅收體系;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4)01-0111-08
基金項目:天津市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委托項目“完善文化產業立法保障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TJYYTW12—12。
作者簡介:王者潔,女,天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系副教授。郵編:300387
張莉莉,女,天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經濟法碩士研究生。郵編:300387
文化產業是全球重要的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①被視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文化產業已成為新時期經濟增長的強力助推器。當下,文化產業在多項政策的推動下迅速發展,②以天津市為例,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研發設計、時尚設計、影視傳媒、動漫游戲、娛樂演出等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模式,2012年文化產業發展指數躍居全國第3位。實踐表明,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依賴于法律的基礎性保障,當前文化產業法律制度的供給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法律制度的缺失已成為制約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法律體系,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已迫在眉睫。
一、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健全
近年來,國家層面陸續出臺了一些與文化產業有密切關系的法律法規,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教育法》、《廣告法》等;國務院發布了若干行政法規,出臺部門規章及規章性文件一百余件,如《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等,通過各層次的文化產業立法初步構建了保障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的法律機制。[1]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如,《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文化部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文化產業投資指導目錄》、《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等。
在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天津市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建設“文化強市”的戰略目標,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和規范性文件,[2]如:《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天津市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等。③這些行之有效的產業政策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鮮明的時代性,作為法律的有效補充,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和強勁的推動作用。
(二)文化產業發展速度快、規模化、布局合理
天津市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3]但是一直保持著迅猛的發展勢頭,發展速度快、規模化、布局合理是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顯著特點。2010年天津市推出了打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攻堅戰第一批4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359億元;2011年推出第二批6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550億元;2012年推出第三批6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213.5億元;2013年推出第四批4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256億元。[4]目前已擁有8個國家級文化園區、30個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動漫產業園、3526藝術創意工場、6號院文化創意產業園、楊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區以及盤龍谷影視制作基地、濱海文化產業區為中心的具有一定規模與特色的文化產業集聚區。④
天津市文化產業在空間布局上按照山、海、城、鄉“四帶多點”的框架展開,開發建設中心城區都市文化產業帶、濱海新區開放型海洋文化產業帶、北部山區休閑旅游文化產業帶、周邊區縣民俗文化產業帶,打造多個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逐步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結構更加合理、與城市發展規劃相適應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同時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按照合理布局、特色定位和多點錯位、互動發展的原則,南開、西青區以歷史旅游資源為特色,武清、寧河以民間藝術產業和農家旅游為突破口,河東區依托天津音樂街打造藝術產業基地,濱海新區著重發展動漫、設計等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文化產業的整體、健康、有序、特色發展。
(三)實施重點行業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取得了顯著成績
天津市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堅持實施重點行業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在全面推進各種類型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注重發揮優勢,突出自身特色,重點扶持發展文化創意、廣播影視、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旅游、數字內容和動漫、文化會展、藝術品交易等8類產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初步建成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數字出版和印刷復制基地、京劇和曲藝藝術展演基地、近現代都市風情影視基地、民間工藝品制作和集散基地。充分利用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努力將濱海新區建設成為富有開發開放特色、充滿創新活力和獨特魅力的文化強區。2011年濱海新區推出70個文化項目,總投資415億元;2012年,濱海新區斥資532億元,支持127個重點文化項目,目前已吸引400家文化企業落戶新區,8個國家級項目開工建設。其中,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一期工程已建成。⑤
(四)文化產業發展的融資領域不斷拓寬
天津市確立了多項金融創新政策,主要體現在財政政策、稅收優惠政策、PE投資引導、創新“保險+擔保+信貸”融資模式等方面。[5]市政府自2011年起設立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每年以補助、貼息、獎勵、配套資助等形式支持重點文化企業的發展。同時,天津市成立了文化產權交易所,為各類文化產權流轉提供交易平臺及專業服務,在輔助企業產權轉讓,促進文化權益流轉,為資本運營提供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已初步形成國家、集體、民營、個體及中外合資、外商獨資等多種所有制格局,投資主體多元化進一步形成,文化產業市場化運作趨勢日益明顯。
二、 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法律問題
(一)文化產業基本法律缺位
第一,現有文化產業立法尚處在初級階段,法律尚不健全,立法盲點較多,法律缺位現象嚴重。目前國家在文化領域只有《著作權法》、《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有限幾部法律、一批國務院條例和部門規章以及少量地方立法,遠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更是缺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大法。同時,文化領域內的一些重要部門產業基本法仍然缺失,如備受關注的《新聞法》、《出版法》,以及《電影法》、《文藝演出法》、《網絡傳播法》等均未出臺。
第二,現有文化產業立法明顯滯后,突出表現在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法、投融資法和稅收制度等方面。與文化產業發達國家動態性、靈活性的立法活動相比,問題尤為明顯,例如,美國的《版權法》在1976~2005年間即修訂4次,日本的《著作權法》自出臺至今已修訂了二十余次。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英國高度重視和扶持創意產業的發展,成立了以文化大臣為首的“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⑥以便及時和科學地提供政策支持和事務協調。而我國在動漫產業、數字產業、手機網絡、視聽產業等領域因產業更新迅速,導致版權歸屬、不正當競爭等諸多法律問題也隨之而來,現行的法律制度難以及時應對日益復雜的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三,現有文化產業立法理念明顯偏頗,表現為重審批限制、輕保障促進,權力觀念突出、權利意識薄弱。[6]文化產業立法大多由各相關行政機關以發布行政命令的方式來進行,不僅任意性較強,而且多數行政命令忽視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7]不利于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總體而言,文化產業立法處于失衡的狀態,顯現出國家立法少、部門規章多;基本法律少、單行法規多;管理規范多、權利保障少。[8]
第四,現有文化產業的立法質量不高,立法層次較低,缺乏《文化產業促進法》、《新聞法》等需要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出臺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章性文件居于現有文化產業立法的主體位置,雖然部分重要法律已列入立法議程,卻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由于法律結構不完善,導致現有立法保護力度薄弱,作用機制單一;由于立法技術不高,部分地方法規與國家法律相互沖突,造成執法過程中標準不一,實施困難;由于法律法規縝密性不足,定義或表述模糊,導致執法操作彈性過大。[9]
第五,現有文化產業的地方立法不足。以天津市為例,雖然出臺了多項文化產業政策助推本地文化產業發展,但是地方立法嚴重不足,地方性法規僅有幾部且比較分散。如《天津市文物保護條例》、《天津市檔案管理條例》、《天津市電子出版物管理條例》、《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天津市公園條例》、《天津市旅游條例》、《天津市民辦教育促進條例》、《天津市圖書報刊管理條例》、《天津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天津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以及政府規章《天津文化中心管理辦法》、《天津市文化市場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規定》、《天津市城市雕塑管理辦法》、《天津市促進會展業發展辦法》和地方規范性文件《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天津市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這些規范性法律文件僅僅規制文化產業某一細小的方面,無法從整體上保障天津市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文化產業相關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第一,文化產業市場準入機制不合理。文化產業市場準入機制是規范文化產業發展秩序的重要內容,關系到文化產業主體資格、市場準入、管理許可等綜合問題。當前,文化產業市場準入機制不合理,直接影響文化市場的活躍度和文化資源的有效配置。首先,在文化產業的市場準入資格問題上,文化產業市場準入放寬條件幅度較小、覆蓋面較窄。僅僅原則上規定了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文化市場,并無具體可操作性的放寬條件和優惠政策,對于活躍文化市場的實際影響較小。其次,在文化行業中不同資本的準入方面,許多文化資源被國有資本壟斷,如何保障經營性文化行業中民營資本和外資資本的平等地位是目前亟需解決的一大問題。
第二,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單一。目前由于文化產業投融資法律保障機制不完善,導致文化產業中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的法律地位、權益保護、退出機制等核心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在直接融資方面,文化產業的投資風險成本高,文化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大,上市直接融資模式并非文化企業融資的普適路徑;在間接融資方面,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周期長、無形資產為主的特性,導致其缺乏可用來作銀行貸款擔保的固定資產,且文化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機構發展滯后,在爭取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時往往難度較大。[10]從目前情況來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來源還主要依靠政府專項資金或者財政經費等純政策性支持,傳統的金融服務產品和金融工具與文化產業的有效對接程度有限,金融創新落后于文化產業發展需求,更為靈活的金融支持路徑或商業化運作還有待摸索、發掘。
第三,文化產業稅收機制不完善。盡管現行稅法整體上對文化產業實行了優惠稅率,但這種優惠大多分散于稅收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中,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因素日益凸顯。一是稅收政策優惠方式單一,大多采用針對特定企業的稅率優惠、稅額優惠等直接優惠方式,即納稅人在稅基已定的前提下得到的優惠,與國際通行的投資抵免、延期納稅、虧損結轉和提取風險投資準備金等優惠方式還難以接軌,其激勵效應缺乏擴張性;[11]二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力度不夠,文化產業的總體稅負相對較高,特別是包括文化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稅收負擔依然很重。⑦在軟件、動漫、會展以及新興媒體等行業,也缺乏體現行業特點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天津僅僅對本地大型的會展活動或文藝演出活動制定了稅收優惠政策,針對不同行業的差別稅率優惠政策尚需推廣普及。
第四,文化產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機制尚不健全。文化產業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保駕護航。[12]但是,目前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機制尚不健全。一是部分文化產業知識產權適用的司法規則尚不明確。目前知識產權糾紛涉及互聯網、動漫產業、娛樂產業等新興文化產業的占了很大比例,但版權的貿易規則、網絡侵害商業秘密的使用規則、專利侵權的判定規則等方面的司法適用尚存在模糊地帶。[13]二是文化企業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意識淡薄,文化產業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目前天津市文化產品生產除了核心產品以外,以傳統工藝技術為主,缺乏其他衍生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創新能力不強,導致文化產業的規模難以擴大、實力難以擴張,品牌影響力不高。三是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管理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天津市信息共享機制和交易平臺的建設仍然任重道遠,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的數量較少、規模較小,知識產權評估機構普遍缺乏,知識產權拍賣體系尚未建立,遠遠不能滿足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三、 對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立法保障的法律思考
(一)國家層面盡快出臺《文化產業促進法》
首先,明確《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原則。文化產業作為一種覆蓋全社會、跨行業、跨部門的綜合性產業,兼具經濟屬性和精神屬性的多重特性,⑧文化產業的立法應當充分認識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14]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時代發展背景,在把握基本立法原則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以下內容:一是基于文化產業所具有的特殊精神屬性,文化產業立法應當堅持人文性原則,在立法過程中充分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把人的精神利益和精神需求放在首位。二是基于文化產業自身的多元化和尊重文化產業發展的多樣性需要,文化產業立法應當堅持寬容性原則,政府不宜過度管制,而應以服務和保障為主,營造較為寬松的法律環境,促進文化產業自由多元發展。三是基于文化產業覆蓋行業和傳播領域的廣泛性、涉及法律部門的復雜性,文化產業立法應當保持與其他各項具體法律制度之間的系統協調原則,使之有效銜接、協調發展、相得益彰。四是基于當今全球化發展背景和WTO規則,文化產業立法應當堅持與國際接軌的原則,在支持引進優秀文化的同時,鼓勵和引導我國文化產業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五是基于中國的特殊國情與各個地區的文化差異,文化產業立法應當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為各地區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利用本土優勢發展重點文化產業提供法律保障。[15]
其次,選擇《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模式。國外先進的立法經驗為我國文化產業立法模式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借鑒。國際上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典型模式有三種: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民間主導和產業政策中心型,一種是以法國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和文化政策中心型,還有一種是以韓國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和產業政策中心型。⑨但是,無論何種模式,將文化產業政策法律化均是一種普遍的做法,只不過是立法模式有所差異而已。[16]例如,美國多次修改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日本和韓國則出臺了專門的文化產業促進法律。⑩ [17]由于具體國情的諸多差異,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經驗,必須緊密結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和法律問題,慎重選擇適合本土的《文化產業促進法》立法模式以及制度安排,使之能夠在良性的機制下健康持續發展。由于我國文化產業涉及范圍廣泛、門類眾多,每一個門類都單獨制定產業促進法顯然并不現實,較為理想的立法模式是制定一部總領式的《文化產業促進法》,[18]輔之以輻射性廣、帶動性高的重點門類的促進法,如《電影產業促進法》、《動漫產業促進法》等,這樣既能夠節約立法成本,又有利于在各個行業之間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為促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統一的法律保障。
(二)地方立法先行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條例》
在當前國家立法存在諸多困難,文化產業發展面臨法律制度缺失的困境下,如何從地方立法著手,促進文化產業持續發展應當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課題。[19]由于各地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均衡,如何有效利用地方立法權限保障本地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乃是地方立法的首要任務。深圳市早在2008年即出臺了《深圳市文化產業促進條例》,涵蓋金融、財政、人才、稅收等方面,并規定了立法原則、政府職責、工作機制等,實施效果顯著。太原市于2009年出臺了《太原市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條例》,從引導扶持、市場培育、服務保障與交流合作三大方面建立促進機制,內容涵蓋財政、稅收、人才培養等各項制度,有效地推動了太原市特色文化名城建設。廣東、福建、四川、西安、鄭州等地區也正在抓緊研究論證文化產業促進條例。
目前,天津市亟待有效利用地方立法權限制定一部總領式的《天津市文化產業促進條例》,以法規的形式明確本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明確文化產業經營者的權利義務以及政府的權利義務、法律監督和法律救濟。并在此基礎上及時出臺或修訂各項配套政策,以法律保障為主、政策支持為輔,為促進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天津市文化產業促進條例》可設計為總則、分則、附則的體系結構。總則部分主要包括文化產業的范圍、立法目的、促進原則、政府職責等;分則部分主要規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內容,包括市場培育、稅收優惠、資金支持、出口扶持、人才引進與培養等;附則部分主要注明法律條文中需要解釋的事項、實施時間。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確定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可采取概括加列舉的方式界定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如:“條例所稱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主要包括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以及其他文化服務和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等行業”。
第二,明確文化產業的促進原則和立法目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應當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鼓勵地方特色與文化多樣性、鼓勵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基本原則,以促進和保障文化產業發展為目標導向。
第三,明確政府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文化產業的主管部門,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協作機制。各級政府應當做好文化產業規劃,并具體負責本地區文化產業的綜合協調、指導服務和監督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上建立政府的輿論監督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保障政府職責落到實處。
第四,完善文化產業政府扶持機制。確立文化產業的市場培育、稅收優惠、資金支持、出口扶持、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等,并指定具體部門盡快出臺相應的配套辦法。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建立行業協會,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及人才流動,協助文化企業的建立和發展。
(三)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相關法律制度
第一,放寬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市場準入條件。降低產業主體入市門檻,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金進入文化產業,[20]如降低文化企業注冊資本。在主體出資的方式上,應具有多樣性,現金、實物、知識產權、專有技術、勞務、文化品牌均可作為出資登記為注冊資本,其他無形財產,經評估作價也可以作為企業的注冊資本;規定多樣化文化企業組織形式,以增強文化主體活力,給投資者更多的選擇,如個人合伙組織、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多種形式。同時,以立法的形式放開并降低經營性文化行業中民營資本和外資的準入門檻,確保非公有制企業享受到平等的市場準入資本與準入待遇,保障作為平等市場主體的民營、外資企業的權利在進入文化產業市場中的審批、許可、審查環節受到平等的保護。
第二,拓寬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投融資渠道。鼓勵文化產業的金融介入,加強文化產業與金融業的對接,[21]建立“文化企業境內上市資源儲備庫”與文化企業上市的培育、輔導和推薦機制,推動優質文化企業公開發行股票上市融資。發展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輥?輯?訛制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監督管理辦法和基金投資績效評估體系,積極探索建立文化產業融資擔保機構或擔保基金,對符合產業支持方向的文化企業投融資項目提供擔保。創新文化產業授信模式,開發和推廣股權質押貸款、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企業集合信托債券等多種符合文化產業特點的融資產品;[22]發展文化產業保險市場,創新文化產業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建立文化產業投融資風險分擔機制,降低文化企業的經營風險。
第三,完善文化產業稅收法律體系。根據文化產品的不同性質,以立法形式制定差別稅率,以調控文化產業結構。?輥?輰?訛如對政府提倡和鼓勵的高雅文化產品實行低稅率,?輥?輱?訛對相對貧困地區、兒童和農民服務的科普文化產品給予減稅或免稅優惠。加強稅收優惠政策的針對性和重點性,對創新型企業實行低息或貼息貸款,[23]通過特殊稅收優惠政策扶植民族文化龍頭企業,扶持中小文化企業。?輥?輲?訛創新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方式,如可以采取稅利返還、投資抵免、虧損結轉等方式。[24]建立稅收優惠政策監督機制,加強本市文化企業稅源、稅負的分析與評估,有針對性地提高文化產業稅收依法征管水平;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增強稅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稅收執法的透明公開。
第四,健全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輥?輳?訛制定和完善適合文化產業特性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制度,填補新興技術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真空地帶,如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網絡商業秘密侵權等適用規則均須明確;加大知識產權侵權懲罰力度,如可以通過侵權賠償的數目高額化來提高違法成本、降低維權成本。此外,加強文化產業知識產權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從具體制度上完善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管理服務體系。如建立知識產權公共推介和商務交易平臺、建立已登記著作權作品的公共檢索系統、建立文化產業產權的價值評估體系等,為權利人和產業部門、文化市場之間搭建合作的橋梁和溝通的平臺。
綜上,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國民經濟規劃的重要內容,文化軟實力已成為新時期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法律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筑,其固有品性與文化產業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交合、互動的關系。[25]誠如法學家王錫鋅所言:“文化生產作為一種特別形式的社會生產,其發展離不開法治保障;法治本身在促進文化發展的同時也會得到文化的滋養,并構成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26]法律通過其形式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雙重維度,為市場主體提供明確規范的行為指引,以定紛止爭;同時為文化產品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以統籌協調。文化產業高關聯性、廣覆蓋面的經濟特點決定了其作為橫跨多部門多層次的法律規范體系,必須在遵循憲法和立法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下,以文化產業基本法為主體,尚需與部門法相呼應、與現有法律法規政策相銜接,從而形成效力等級分明、結構清晰嚴謹、協調統一的保障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體系。
注釋:
① “文化產業”( Culture Industry) 這一術語最早產生于20世紀初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霍克漢姆和阿多爾諾兩位學者合著的《文化產業:欺騙公眾的啟蒙精神》一書中。(“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in Alex sander,J. E.,(ed) ,Culture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Debat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75-P276)。“文化產業”在不同國家的文獻當中有著不同的稱謂,如“版權產業”、“創意產業”等。
② 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2年2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亦指出,要顯著增強文化軟實力,使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
③ 天津市委、市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產業政策和規范性文件還包括:《天津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加快動漫產業發展的鼓勵辦法》、《天津市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天津市人民政府批轉市文化局關于促進我市民營經濟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天津市關于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天津市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天津市第一批文化產業振興重點工作計劃》、《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鼓勵和支持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我市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實施意見》、《天津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中新天津生態城動漫產業發展促進辦法》、《濱海新區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意見》、《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關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關于建立濱海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借重首都資源促進天津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關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④ 數據資料來源于王琳:“2011-2012天津市文化事業發展狀況分析與預測”,李錦坤主編:《2012經濟社會藍皮書 天津市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卷)》第31頁,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天津:第三批文化重點項目推出 總投資約213.5億元”,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http://www.gov.cn/gzdt/2012-03/23/content_2098133.htm;“天津市計劃投資256億元新推40個文化重點項目”,新華網天津頻道, http://www.tj.xinhuanet.com/tt/2013-04/28/c_115578068.htm。
⑤ 數據資料來源于“天津濱海新區確定爭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排頭兵第三批重點項目”,人民網天津視窗,http://www.022net.com/2012/7-11/441741212869137.html。
⑥ 英國于1997年成立以文化大臣為首的“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分析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而提出創意產業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措施。“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成員包括英國藝術委員會、外交部、財政部、貿易工業部、教育就業部、科學技術部、環境交通區域部、蘇格蘭事務部、威爾士事務部、北愛爾蘭事務部、婦女部、唐寧街10號政策研究室等部門的首長、政府高級宮員以及與創意產業相關的大公司負責人和社會知名人士。
⑦ 世界上大部分文化產業低稅率國家,基本減免幅度可達10%-25%不等。如法國大眾產品增值稅常稅率為19.6%,但大部分文化產品的稅率只有5.5%。美國已有27個州通過減免電影及相關產業所得稅立法,30個州為高科技企業提供了研發稅收抵免,夏威夷州對高科技商業企業投資稅收全免。據歐洲文化研究所統計,歐洲有11國實行增值稅免征制度,16國按低于標準稅率征納,如比利時增值稅標準稅率為21%,但對劇作家、表演藝術家的銷售作品和提供勞務卻為6%。
⑧ 依據《辭海》解釋,“文化”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同時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是物質和精神一體化的表現形式。
⑨ 美國的文化政策模式秉承自由主義傳統,強調文化產品生產、銷售的高度市場化和政府干預的最小化;而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則強調文化產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文化”屬性,強調政府對本國文化產業的理性規劃、宏觀調控和市場對文化資源配置的調控作用。日本、韓國的文化政策模式則強調政府干預和市場調控并舉。
⑩ 韓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的國家。韓國的《文化產業促進法》強調 “促進措施”,以促進創業、促進制作、促進流通、促進文化產業基礎形成等幾個板塊,按文化產業的“運營流程”來設計結構。日本的《關于促進創造、保護及應用文化產業的法律案》則從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角度來設計結構,包括界定文化產業和要求國家、社會、文化企業共同遵守該法、合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總則,國家為貫徹該法應采取的基本措施,為振興文化產業所應采取的投資、流通、知識產權保護等必要措施,國家、社會各方面為促進文化產業而采取的政府行政管理、提供文化產業素材等必要的措施等四個板塊,著重解決和規范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輥?輯?訛例如韓國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多種專項基金,主要用來扶持相關文化產業不同領域的發展,如韓國有文藝振興基金、文化產業振興基金、信息化促進基金、廣播發展基金、出版基金等。
?輥?輰?訛歐美各國稅收優惠措施按其惠及對象和優惠基礎的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文化產業人員的優惠(基于人的優惠)、文化區域的優惠(基于地的優惠)、文化行業的優惠(基于產業的優惠)。參見郭玉軍、李華成《歐美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法律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武漢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輥?輱?訛如,英國給予一些大學以“慈善機構”的地位,對一些學術著作出版機構免稅。《聯邦稅法》規定對非營利性文化團體和機構免征所得稅,并減免資助者的稅額,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州、各企業對文化產業和事業進行贊助和支持。
?輥?輲?訛為鼓勵企業與個人在文化產業領域進行創業,韓國政府于2004年重新修改了《稅收特例限制法》,將在韓國制作的電影、廣播電視、市場演出等產業納入減免稅收的行業之列,可減免應納稅額中所得稅和法人稅的5%-30%。
?輥?輳?訛這方面可以美國經驗為借鑒,美國建立了完善的國內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成為科技成果高轉化率的有力保障。1787年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規定了版權和專利權,隨后制定了《版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成為美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的主干法。《貝多爾法》、《聯邦技術轉移法》等旨在界定國家投資所產生的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等問題。《專利質量提高法》和《專利改革法》等進一步加強了專利市場的規范。《數字化千年版權法》則為適應網絡時代版權市場發展變化作出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趙陽,徐寶祥.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36.
[2]天津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快天津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報告[J].求知,2011,(4).
[3] 張文龍,侯妍妍.論當前影響天津文化產業發展的制約性因素及解決對策[J].求知,2011,(9).
[4]王琳.2011-2012天津市文化事業發展狀況分析與預測[R].李錦坤主編:《2012經濟社會藍皮書 天津市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卷)》,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29-36.
[5]王琳.天津城市文化產業的結構創新與文化金融創新[J].城市,2010,(6).
[6]張世君.論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法律保護體系之構建[J].法學雜志,2011,(1).
[7]歐陽友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四個拐點與兩大趨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8).
[8]李果仁.破解我國文化產業立法的主要障礙與路徑選擇[J].福建理論學習,2012,(9).
[9]張軍.文化產業法律制度的困惑與思考[J].理論月刊,2011,(12).
[10]王憲明.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機制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6).
[11]張玉峰.我國文化產業稅收政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1,(4).
[12]從立先.我國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戰略選擇[J].政法論叢,2011,(3).
[13]楊雪.文化產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淺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1,(6).
[14]王安琪.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綜述與展望[J].商業時代,2011,(8).
[15]王玉娟.后危機時代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環境的構建與完善[J].群文天地,2011,(11).
[16]江凌.中外文化產業政策基本特征比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
[17]程永明.日本文化產業戰略及其實施路徑[J].日本研究,2011,(12).
[18]華鷹.重慶市文化創意產業立法研究[J].公共論壇,2011,(4).
[19]程雁雷,宋宏.文化體制改革情境下的文化產業立法構想[J].學術界,2012,(2).
[20]李慶本,吳慧勇.中國文化傳播對象國的文化產業政策研究報告[J].中國文化研究,2010.秋之卷.
[21]詹浩勇,劉明星.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問題及策略研究[J].大眾科技,2011,(11).
[22]梁君,鄭興波.文化產業知識產權融資模式探究[J].改革與戰略,2012,( 4).
[23]王德高,盧方.當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路徑探究[J].財政監督,2011,(19).
[24]郭玉軍,李華成.歐美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法律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武漢大學學報,2012,(1).
[25]鄭維煒.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12.3.
[26]王錫鋅.文化的法治與法治的文化[J].現代人才,2011,(6).
On the Legislative Guarante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Tianjin
Wang Zhejie Zhang Lili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al Development Plan, and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factor of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in the new period. However, the lack of relevant legal system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to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Take Tianjin for example, due to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the absence of basic law, irrational market access, single channel in Investing and Circulating, incomplete tax mechanism, unsou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etc, some legal issues need to be solved. Such solution consist of formulat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promotion law”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Regulations on Promo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t the local level, expanding its market entry area, extending its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hannel, perfecting its tax legislative system, improving its protection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Key Words: Culture industry; Legislative guarantee; Market financing; Tax system;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責任編輯: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