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紅,祝龍記,夏若飛
(安徽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安徽淮南 232001)
在交流電動機中采用許多高性能的控制方式,如直接轉矩控制和磁場定向控制(FOC)。交流電動機的FOC是將定子電流分解成兩個分量:電流勵磁分量和電流轉矩分量,然后對其進行解耦控制,以獲得像直流電機一樣的特征。磁場定向由于其控制簡單、效率和穩定性高、有良好的功率因數等,被廣泛應用在交流電動機中。
近年來脈沖寬度調制(PWM)變速驅動由于其性能的優越性被廣泛應用到變頻調速中,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正弦脈沖寬度調制(SPWM)控制和空間矢量脈寬調制(SVPWM)控制。研究表明,相對于SPWM控制,SVPWM控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直流總線電壓,產生更少的諧波和失真。近年來提出的Z源逆變器,克服了傳統的電壓型逆變器和電流型逆變器的不足。傳統的電壓型逆變器是一個降壓型逆變器,如圖1所示一個三相電壓為220 V的驅動系統,220 V的交流電(AC)通過整流器整流成310 V的直流電(DC)。在線性調制范圍內,逆變器最多只能產生190V的交流電,對于一個220V的電機而言,逆變輸出的低電壓大大限制電動機的輸出功率(輸出功率與電壓的平方成正比),因此不滿足電機和驅動過大的系統。而Z源逆變器采用獨特的Z源網絡,又稱阻抗(LC)網絡連接逆變器主電路和電源(整流器),通過控制直通工作時間從而達到升壓功能,通過傳統的逆變橋逆變,輸出的電壓可以實現期望的交流電壓值,甚至比線電壓更高,可以使電壓跌落時不間斷工作、降低線路諧波、改善功率因數、增加可靠性、拓寬輸出電壓范圍。

圖1 傳統的驅動系統Fig.1 The traditional driving system
本文采用間接磁場定向控制(IFOC)的異步電機結合SVPWM控制的Z源逆變器來進一步增強感應電機的驅動性能。
Z源逆變器采用其獨特的LC網絡(阻抗電感L1=L2,阻抗電容C1=C2)將逆變主電路、電源、負載或其他轉換器連接在一起,具有電壓型逆變器和電流型逆變器沒有的特性,圖2為傳統Z源逆變器拓撲。

圖2 傳統Z源逆變器拓撲Fig.2 The traditional Z-source inventer topology
Z源逆變器有8個開關狀態,當外加直流電壓流過負載時,傳統的三相電壓型逆變器有6個有效的開關狀態,負載短路時產生上、下兩個零矢量狀態。當三相Z源逆變器負載終端短路時通過任意一相或兩相橋臂或三相橋臂上、下橋臂時,即有特殊零狀態。傳統電壓型逆變器和電流型逆變器中是沒有直通零狀態的,Z源網絡產生的直通零矢量使逆變器有特殊的升/降壓特性。Z源逆變器的升壓因子為

式(1)中,VPN為直流母線電壓;VS為輸入電壓;TS為開關周期;T為直通時間;B為升壓因子,大于1。由式(1)可得,只要合理地控制直通時間T就可以實現Z源逆變器的升壓大小。
Z源逆變器的感應電機主電路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Z源逆變器的感應電機主電路Fig.3 The main circuit of asynchronous motor based on the Z-source inverter
在升壓狀態下運行Z源逆變器,在一個230 V電機整流后通過Z源網絡測得直流鏈電壓上升到600 V左右,在線性調制范圍內逆變器產生一個400 V的交流電。
高性能異步(感應)電動機驅動大都采用FOC技術。異步電動機的定子電流是由勵磁矢量和轉矩矢量的和組成,解耦控制轉矩和勵磁,就要找出與轉矩正交的勵磁分量,為此,可以采用兩種方式,即直接磁場定向控制(DFOC)和IFOC。在DFOC中,由氣隙磁通矢量的位置來計算轉子磁通的矢量位置。通過合適的磁通傳感器,如霍爾感測器來直接測量或者推導反電動勢的整合來計算,但磁通傳感器使DFOC成本增大,在低頻情況下,無法獲得良好的性能,且需要改進電機去放置傳感器。而IFOC是通過異步電動機模型的一個簡單的表達式來預測轉子磁鏈位置。
圖4為異步電機IFOC技術的方框圖。為了獲得磁場矢量,電機的電流分量應與定子電流分量隔離,這樣產生一個通量。IFOC的主要缺點是它是通過掃描電機來估算轉子磁鏈矢量的角位置,因此對電機參數非常敏感。實際上,轉子時間常數的不確定會引起定子電流與轉子磁通錯邊,降低整個系統的性能。
由于SVPWM控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直流總線電壓、產生更少的諧波和失真,所以被廣泛地應用于三相交流電機的矢量控制中。在三相交流電機中,有8個開關狀態,其中有6個有效狀態和2個零狀態,如圖5所示,8個空間矢量可以用一個矢量圖來表示。為了生成SVPWM,在高頻采樣周期及低采樣頻率周期中采樣旋轉參考電壓空間矢量US。如圖5中的扇區1,是由開關(100)、(110)和零矢量(000)及(111)和US組成。
電壓—α軸的平衡式為

電壓—β軸的平衡式為

式(2)和式(3)中,TS是開關周期;三相逆變器的直流電壓|U1|=|U2|=Udc,由式(2)和式(3)可得

圖4 IFOC技術的方框圖Fig.4 The block diagram of IFOC technology

一個開關周期的零狀態持續時間為


圖5 SVPWM及扇區Fig.5 SVPWM and sector
圖6為帶有直通零矢量的SVPWM控制信號示意圖。根據升壓比B計算得到直通時間t0,并將其等分為6等份,每份為t0/6,在一個開關周期中將等分的直通零矢量插入到每個橋臂的開關中。上下橋臂的切換點公式分別如式(8)和式(9)所示。

式(8)和式(9)中,Ta、Tb、Tc為三相橋臂的切換點;T1、T2為兩個相鄰矢量;t0為直通時間。

圖6 帶有直通零矢量的SVPWM控制信號Fig.6 SVPWM control signal with a shoot-through zero vector
為了獲得在直流鏈側的升壓,需要設置直通狀態的時間,將直通狀態的時間均勻地插入到正常PWM波中。圖7為其中一種生成帶直通狀態的PWM波形。通過控制D和D′的值就可以控制直通狀態時間(D和D′為常量),為了防止短路,D值不能太小。圖8是插入直通狀態及未插入直通狀態的波形圖。圖9表示在不同的D值下產生的脈沖波形。
為了驗證系統理論的正確性,進行仿真實驗,仿真參數如下。
1)負載:三相400 V、37 kW異步電機。
2)Z源網絡:L1=L2=5mH,C1=C2=1 200 μF。

圖9 在D=0.7和D=0.9時,直通狀態的波形Fig.9 The wave of the direct state when D=0.7 and D=0.9
在Matlab下建立仿真,給定轉速為n=1400 r/min。圖10為Z源升壓圖,圖11為電機轉動時的轉速及轉矩圖(圖11a為轉速圖,圖11b為轉矩圖)。

圖10 Z源逆變器升壓后逆變輸出電壓Fig.10 The output voitage of inverter after Z-source inverter boosting

圖11 異步電機的轉速與轉矩Fig.11 The rotational speed and torque of asynchronous motor
圖12為建立的仿真模型。為了方便測量,直接將整流的部分用一個350 V的直流電源代替。異步電機在0.4 s加載20N·m負載。
如圖12所示,Z源逆變器在交流異步電動機中的應用可使逆變器輸出電壓增加,可以帶動額定電壓較大的電動機,且當交流異步電動機突加負載時的動態穩定性較好。
在Matlab/simulink環境下搭建基于Z源逆變器的IFOC的異步電動機仿真模型,并驗證其正確性。結果表明通過Z源逆變器結合IFOC的異步電動機的驅動系統,實現了感應電機的平滑調速,避免了負載突變對系統的影響,能使系統不間斷運行,具有良好的動態性能和抗擾動能力。

圖12 基于Z源逆變器的IFOC的異步電機仿真模型Fig.12 Asynchronous motor simulation model of IFOC based on Z-source inverter
[1] 張 超,于 巖,張義君,等.SVPWM逆變器輸出電壓諧波分析[J].煤礦機械,2011,32(6):115-118.
[2] Peng Fangzheng,Shen Miaosen,Qian Zhaoming.Maximum boost control of the Z-source inverter[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2005,20(4):833-838.
[3] 張 興,曹仁賢.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及其逆變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4] 劉鳳君.現代逆變技術及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5] 陳伯時.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6] 洪乃剛.電力電子和電力拖動控制系統的MATLAB仿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7] 劉軍華,李春茂,褚麗麗.轉差率控制的異步電動機調速系統的設計[J].電氣傳動,2008,38(5):22-24.
[8] 田新全.基于DSP的Z源逆變器控制與設計[D].安徽:合肥工業大學,2007.
[9] Peng Fangzheng.Z-source inverter[J].IEEE Trans.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03,39(2):504-510.
[10] Loh PC,Vilathgamuwa D M,LaiY S,et al.Pulse-width modulation of Z-source inverters[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2005,20(6):1346-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