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潤芳 楊項軍 韓云山 李樹華
(1昆明醫科大學法醫學院,昆明 650500)
(2云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昆明 650091)
(3云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檢驗中心,昆明 650102)
氰化法提金是國內外黃金提取方法中占主導地位的方法。從氰化浸出液富集金的處理工藝,傳統的金屬還原法存在生產周期長、環境污染大、成本較高的缺點;此外,用液-液萃取法處理堆浸或槽浸獲得的氰化液中金,也存在富集倍數低、有機溶劑使用量大、容易出現第三相、相分離速度較慢等缺點。
陳景等[1-8]提出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MAB)絡合金,并用含30%(體積分數)TBP的磺化煤油溶液萃取處理的方法,獲得較好效果,但仍難完全克服前述困難,因此國內外在生產實踐中至今未見有成功的報道。
固相萃取技術(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快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富集和分離技術。SPE技術在許多方面存在優點,特別是反相鍵合硅膠材料的固相萃取柱,其疏水締合的保留特性適合于從水溶液中富集痕量物質。國內外對反相鍵合硅膠材料固相萃取的研究主要限于有機物,而用于萃取無機物的報道較少。本文在文獻[9-17]基礎上,創新性地把固相萃取與表面活性劑十二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溶液(BDMDAC)萃取金兩種技術結合進行研究,取得了滿意的結果。
固相萃取柱,圖1所示為Sep-PakRCartridge(購買于美國Waters公司),每只小柱填料重約為0.33 g,填料為反相鍵合硅膠,填料粒度為30 μg,使用pH值為1~12,小柱使用前用一定量的乙醇活化,再用蒸餾水洗去殘留的乙醇,即可用于樣品萃取富集。

圖1 反向鍵合硅膠固相萃取柱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PE column with reversed phase bonded silica gel
UV-2401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
BeckmanQ-200型酸度計(美國Beckman公司)。
8302型恒溫水浴鍋 (河南省鞏義市予華儀器廠)。
金標準液:用分析純KAu(CN)2配成含金2 g·L-1(cAu=0.010 15 mol·L-1)的儲備液(用 pH 約為 10.5的NaOH的溶液配制),用上述金儲備液配制含金50 μg·mL-1(cAu=0.253 8 mmol·L-1)的溶液(用 pH 值約為10.5的NaOH的溶液稀釋);以后供實驗用的各溶液均由上述溶液配制并用pH值約為10.5的NaOH的溶液稀釋。
十二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BDMDAC)溶液:0.010 15 mol·L-1(用pH約為10.5的NaOH的溶液配制),0.253 8 mmol·L-1(用上述溶液配制并且用 pH約為10.5的NaOH的溶液稀釋)。
其余所用試劑均不低于分析純級,水為一次蒸餾水。
所用固相小柱為C18固相小柱(特別指明除外)。
實驗條件為BDMDAC溶液與KAu(CN)2溶液物質的量比為1.5∶1,其中混合溶液中金的濃度為20 μg·mL-1(特殊指明者除外)。
準確移取20 mL KAu(CN)2溶液(金的濃度為50 μg·mL-1)于100 mL錐形瓶中,再準確加入30 mL濃度為 0.253 8 mmol·L-1的 BDMDAC 溶液(nBDMDAC∶nAu=1.5∶1),因此可得出該混合溶液中金的濃度為20 μg·mL-1,然后充分混勻該混合溶液,放置5 min后,讓該混合溶液以15 mL·min-1的流速通過活化好的小柱,再以5.0 mL·min-1的流速用6.0 mL乙醇洗脫。準確取出1 mL流出液,用硫酸和硝酸分解氰根后,用孔雀綠分光光度法測定流出液中金的量,根據加入金的量與流出液中金的量的差值計算出小柱對金的萃取率(如果流出液中未檢出金,被認為金完全被小柱萃取);洗脫液中金,經蒸干乙醇(注意一定要蒸干乙醇否則會發生爆炸),用硫酸和硝酸分解氰根后,用孔雀綠分光光度法測定金的量,根據測定的金的量與加入金的量的比值算出金的萃取率(兩種計算萃取率的方法可以達到相互驗證的目的)。
實驗了 nBDMDAC∶nAu比為 0∶1;0.25∶1;0.5∶1;0.75∶1;1∶1;1.25∶1;1.5∶1;2∶1;2.5:1;3∶1 條件。 從圖 2 的結果可看出,按上述比列加入BDMDAC后金的回收率有一定的提高,nBDMDAC∶nAu比超過 1.25∶1 后金的回收率不再增加,并且金的回收率僅達到60%左右,但如果萃取前萃取小柱先用一定量濃度為0.010 15 mol·L-1的BDMDAC過柱后,金的回收率都達到98%以上。實驗選擇被萃液中nBDMDAC∶nAu比為1.5∶1并且小柱必須先用一定量 10.15 mmol·L-1的BDMDAC過柱。

圖2 BDMDAC/Au物質的量比對金回收率的影響Fig.2 Effect of BDMDAC/Au mole ratio on the recovery rate of gold
由于Au(CN)2-在pH>9.4的條件下才能穩定存在,而本實驗所用的固相萃取柱的使用pH范圍為1~12,因此實驗了pH值在9.5~12范圍內變化對金回收率的影響,結果見圖3。從圖3可看出當pH值在9.5~12范圍內變化時,金的萃取回收率均在98%以上,而且pH值改變對金的回收率無影響,實驗選擇萃取pH為10.5。

圖3 pH值對金回收率的影響Fig.3 Effect of pH value on the recovery rate of gold

表1 不同填料固相萃取柱的萃取容量Table 1 Extraction capacity of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lumn with different filler
實驗了過柱流速對金回收率的影響,結果表明當過柱流速小于25 mL·min-1時,金的回收率都高達98%以上,但流速大于25 mL·min-1后金的回收率開始下降,這可能是流速過快會導致金的離子締合物和固定相還未完全作用就流出,影響了金在固相柱上的吸附。過柱流速還和壓力密切相關,過柱壓力隨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流速過快會導致過柱壓力過大而使萃取操作難度增加。綜合回收率、分析時間和可操作性考慮,實驗選用過柱流速為15 mL·min-1。
2.4.1 C18固相萃取柱容量的測定
準確移取金濃度為 50 μg·mL-1的 KAu(CN)2溶液 20 mL與 30 mL濃度為 0.253 8 mmol·L-1的BDMDAC溶液混合,并且配制很多個上述混合溶液,每個混合溶液都以15 mL·min-1的流速過柱,當混合溶液過柱體積超過850 mL時,金開始穿漏,被認為小柱對金的萃取達到飽和。可得出小柱對金的最大萃取容量為17 mg;實驗推薦C18小柱的萃取容量控制在14 mg內。
2.4.2 C8、C4、C2固相萃取柱容量的測定
操作方法同 2.4.1,實驗了 C8、C4、C2各種填料固相萃取柱的萃取容量。
4種填料對金的萃取容量結果見表1,從表1可看出,4種填料對金的萃取容量依次遞減。從購買和經濟的角度考慮本文推薦選用C18固相萃取小柱。
實驗了不同洗脫劑洗脫小柱上富集的離子締合物,發現富集量在17 mg左右時,用甲醇、乙醇、乙腈、丙酮、四氫呋喃等極性有機物均能把小柱上富集的離子締合物完全洗脫下來,洗脫劑用量可控制在較小體積(4.0 mL以內)。由于乙醇無毒,揮發性弱且價格便宜,本實驗選用乙醇洗脫。
洗脫劑用量和小柱上富集的離子締合物量有關,富集的離子締合物越多,所需洗脫劑量越大。對于洗脫相同量的離子締合物,洗脫劑用量還與洗脫流速有關,洗脫流速越大,所需的洗脫劑量越大。當金的富集量為17 mg,乙醇為洗脫劑時,綜合考慮富集倍數和洗脫時間,本實驗選用洗脫流速為5 mL·min-1。
2.6.1 反相固相萃取過程機理
反相固相萃取是基于溶質、極性流動相和非極性固定相表面間的疏水效應建立起來的一種液-固萃取模式,萃取過程是一個包括液相和固相的物理萃取過程,在萃取過程中,固相對樣品溶液中溶質的吸附力大于溶劑,當樣品通過固相萃取柱時,帶有一定疏水性基團的溶質能保留在萃取柱上,溶質所帶疏水性基團的疏水性越強,保留值越高。
實驗中,金氰絡陰離子不具有疏水性,不能直接被反相固定相萃取,有BDMDAC加入時,BDMDAC+陽離子與Au(CN)2-絡陰離子生成具有一定疏水性的離子締合物[18-21],存在水溶液中的帶有疏水性基團的離子締合物通過反相固相萃取柱時,固定相對離子締合物的吸附力大于水,離子締合物通過極性作用吸附在反相固定相上。
2.6.2 洗脫過程機理
用洗脫劑洗脫時,固定相對離子締合物的吸附力小于洗脫劑與離子締合物的作用力,富集的離子締合物被洗脫下來[22-25]。用純有機溶劑洗脫時,洗脫能力隨溶劑極性的減少而增強 (順序為:甲醇<乙醇<乙腈<丙酮<四氫呋喃)。當用能與水混溶的極性有機溶劑洗脫時,有機溶劑占的比列越高,洗脫能力越強。
參照實際礦山料液中金的濃度,實驗了不同金濃度的回收率,結果見表2。從表2可看出,在濃度2~50 μg·mL-1范圍內 (此濃度指 nBDMDAC∶nAu=1.5∶1 混合溶液中金的濃度),金濃度的變化對萃取回收率無影響,金的回收率均在98%以上。小柱的萃取容量有限,對金的最大萃取容量不能超過小柱的萃取容量(實驗把C18小柱的萃取容量控制在14 mg),表2也表明固相萃取對低濃度的金的富集倍數高,優勢更明顯。

表2 不同初始金濃度的萃取回收率Table 2 Extraction recovery rate of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 with gold
對于金含量為 5 μg·mL-1溶液,下列量 Mn+(mg·mL-1) 離子不干擾, 能有效分離,Na+,Mg2+,K+,Ca2+,NH4+(25);V(Ⅴ),Ni2+,PO43-,SO42-,Al3+(7);Fe3+,Co2+,Mo(Ⅵ),Mn2+,SiO32-(4);Cr3+,W(Ⅵ),Ti(Ⅳ)(0.8);Sn(Ⅵ),Cd2+,As(Ⅴ), Zn2+(0.2);Hg2+,Cu2+(0.1);Ag+,Pb2+(0.04);Pt(Ⅳ)(0.008);Pd2+(0.005)。
用本方法測定6個低、中、高濃度的氰化浸出液,并用原子吸收光譜法作對照,結果見表3。從表3可看出,本法測得值與AAS法對比相對誤差小于10%,RSD小于5%,加標回收率大于98%,說明本實驗方法可靠,重現性好。

表3 樣品分析結果(n=5)Table 3 Analytical results of samples(n=5)
本文把一直應用于萃取有機物的固相萃取技術用于萃取無機物金,并與表面活性劑萃取金技術結合,探索出了表面活性劑十二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固相萃取金的最佳萃取條件,過柱流速,pH值、洗脫條件等,建立了一種高選擇性固相萃取金的樣品前處理新方法,解決了一直困擾分析工作者的難題(樣品含量越來越低,對樣品的前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萃取率可超過98%,用乙醇洗脫后富集倍數非常高。此外,本文建立的新方法,也可用于貴金屬的富集和分離提純工藝中,將展現出潛在的應用前景,對促進我國黃金生產及西部大開發也具有重要意義。兩種技術結合后,在理論研究上將因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的交叉,發現一些新的亮點,可以豐富萃取化學的知識。
[1]XIE Qi-Ying(謝琦瑩),CHEN Jing(陳景),YANG Xiang-Jun(楊項軍),et al.Chinese J.Inorg.Chem.(無機化學學報),2007,23(1):57-62
[2]XIE Qi-Ying(謝琦瑩),CHEN Jing(陳景),YANG Xiang-Jun(楊項軍),et al.Chinese J.Inorg.Chem.(無機化學學報),2008,24(6):897-901
[3]ZOU Lin-Hua(鄒林華),CHEN Jing(陳景).Chin.J.Precious Metals(貴金屬),1995,16(4):61-67
[4]HUANG Kun(黃昆),CHEN Jing(陳景),WU Jin-Guang(吳瑾光),et al.Chin.J.Nonferr.Metals(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1,11(2):307-311
[5]HUANG Kun(黃 昆),CHEN Jing(陳 景),CUI Ning(崔 寧),et al.Chin.J.Nonferr.Metals(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1,11(3):518-521
[6]YANG Xiang-Jun(楊項軍),CHEN Jing(陳 景),XIE Qi-Ying(謝琦瑩),et al.Chin.J.Prog.Chem.(化學進展),2009,21(7/8):1583-1591
[7]YAN Wen-Fei(閆文飛),MA Gang(馬剛),YAN Chun-Hua(嚴純華),et al.Chin.J.Spectrosc.Spectr.Anal.(光譜學與光譜分析),1999,19(6):806-810
[8]LIU Yue-Ying(劉月英),CHEN Jing(陳景),XIE Qi-Ying(謝琦瑩).Chin.J.Nonferr.Metals(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9,19(7):1316-1321
[9]XIE Run-Fang(解潤芳),HUANG Feng(黃鋒),WEI Qun-Yan(韋群艷),et al.Chin.J.Phys.Testing Chem.Anal.Part B(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08,44(5):444-446
[10]Hu Q F,Chen X B,Yang X J,et al.Anal.Sci.,2006,22:627-630
[11]Amin A S,Saber A L,Mohammed T Y.Spectrochim.Acta Part A,2009,73:195-200
[12]Rajesh N,Gurulakshmanan G.Spectrochim.Acta Part A,2008,69:391-395
[13]LIN Hong(林洪),ZHU Li-Ya(朱利亞),LI Hai-Tao(李海濤),et al.Chin.J.Precious Metals(貴金屬),2005,26(3):51-54
[14]Yang G Y,Hu Q F,Yang J H,et al.Anal.Sci.,2003,19:299-302
[15]Qi D J,Kang X J,Chen L Q,et al.Anal.Bioanal.Chem.,2008,390:929-938
[16]CHAI Yao-Dong(柴躍東),LI Ming(李明),YANG Yan(楊艷),et al.Chin.J.Gold(黃金),2005,26(4):42-44
[17]PAN Xue-Jun(潘學軍),CHEN Jing(陳景).Chin.J.Rare Metals(稀有金屬),2000,24(2):90-95
[18]Kocúrová L,Balogh I S, ?krlíková J,et al.Talanta,2010,82:1958-1964
[19]Badiei Y M,Jiang Y B,Widger L R,et al.Inorg.Chem.,2012,382:19-26
[20]Sandlin R D,Whelan C J,Samuel B M,et al.Inorg.Chem.,2012,391:135-140
[21]PAN Xue-Jin(潘學軍),CHEN Jing(陳景).Chin.J.Rare Metals(稀有金屬),1999,18(2):88-96
[22]ZHANG Hai-Xia(張海霞),ZHU Peng-Ling(朱彭齡).Chin.J.Rev.Prog.Chem.Anal.(分析化學評述與進展),2000,28(9):1172-1180
[23]Xie F,Dreisinger D.J.Hazard.Mater.,2009,169:333-338
[24]Li X Y,Leopold K.Analy.Chem.,2012,84:4340-4349
[25]WU Fang-Hua(吳芳華).Chin.J.Anal.Testing Techno.Instru.(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2012,18(2):114-120
[26]Ghiladi R A,Rheingold A L,Siegler M A,et al.Inorg.Chem.,2012,389: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