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周武 攝影 李文武

11月4日,第二屆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在中國長城工業集團總部北京大觀國際舉行,論壇以“一帶一路,航天國際化新思維”為主題,在全面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國家發改委西部司副司長歐曉理等20位專家與智庫學者受邀做了主旨演講,300多位嘉賓共商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建設“天基絲路”的戰略構想。
“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全球互聯互通戰略。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一系列的周邊外交活動中,提出了加強經濟合作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耙粠б宦贰笔恰敖z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形象概括和精煉整合,“一帶”是從中國向歐亞大陸腹地及西部延展,既承接了橫跨亞歐的古絲綢之路貿易帶的輝煌歷史,又根據當今世界經濟往來的特征賦予其新內容;“一路”是從中國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延展,大大拓展了那條傳統歷史地理軌跡的現代輻射范圍?!耙粠А迸c“一路”對接,形同雄鷹展翅,與我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相呼應,可謂實踐與理念并行,正在開辟中國周邊外交的新模式。
近年來,伴隨我國航天事業迅猛發展,航天國際合作取得了多項成果。截至2014年10月,中國已先后與俄羅斯、巴西等30個國家和機構簽署87項雙邊航天合作協定或協議;實施了39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了45顆衛星,含6顆國產衛星,還提供了10次國際搭載服務;載人航天、深空探測、衛星導航、對地觀測等各領域的多/雙邊合作取得了長足進步,航天企業國際市場拓展取得了可喜的突破。特別是2014年,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戰略構想的全面推進,航天國際合作在中非論壇、中拉論壇、上合組織峰會以及國家元首南美高訪、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期間頻頻成為重要議題,有力地服務于國家外交,并為中國航天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國家的創新發展激發“天基絲路”構想產生。這一戰略構想將航天發展納入“一帶一路”大局,進行整體謀劃、倡導創新驅動,以推動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范圍的航天國際合作,在支撐“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科技發展的同時,為中國航天國際化乃至整個航天事業開啟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專家分析,絲路區域衛星應用需求旺盛,“天基絲路”服務大有可為。通過與絲路國家合作,建設覆蓋經濟帶的衛星網絡,可以為絲路區域提供國土整治、環境保護、災害預報、反恐安全、導航救援、通信傳輸、教育醫療、空間科學實驗等服務,開展新興產業與區域經濟合作。
本屆論壇突出四個特點,一是突出時代性,期望航天國際化發展與“一帶一路”、軍民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服務業建設等發展需求相結合,賦予航天國際化更大的格局;二是突出創新性,圍繞機遇與挑戰、合作與交流、創新與融合三個板塊深度研討,創新發展思路、拓寬發展模式;三是突出務實性,推動跨行業間務實合作;四是開放性,航天業界、政產學研經、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以及新興民營企業共謀發展,共贏未來。
論壇還主張,中國航天國際化發展需要加強戰略規劃、轉變發展理念、創新商業模式、整合行業資源。從而快速提升全球服務能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盡快實現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跨越,實現航天強國夢。
中國航天工業科學技術咨詢有限公司由“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等學者倡議成立,30余年間已在北斗衛星導航、載人航天、高分對地觀測專項國際合作中積累經驗,成為航天國際化領域內頗具影響力的智庫。
相關鏈接
大會聲音:
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副司長歐曉理表示,“一帶一路”戰略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中國改革開放的總戰略,“走出去”的航天行業應多為沿途國家和地區提供公共產品、拓展市場空間。
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前秘書長張偉則說,“天基絲路”可以通過此區域內由中國主導的國際組織發揮作用,將沿途國家和地區視為戰略伙伴,以航天合作帶動當地的基礎設施和相關產業。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文提出“一帶一路”體系需要建設的五個維度,認為應該推動中國航天全球體系建設,推動航天合作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相關政策的出臺及國內航天企業走出去。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認為這是中國航天創新發展的新契機。
中國航天工業科學技術咨詢公司總經理王莉提出“天基絲路”以應用衛星為主,完善與“一路一帶”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共享、共用機制,統合現有資源,通過國際合作項目發揮更大效應。
相關學者認為,“天基絲路”將滿足“一帶一路”沿途國家與地區的需求,對此間的經貿往來、生態保護等項目起到積極作用,最終形成“海、陸、空、網、天”全立體化合作體系。此舉將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戰略互信,還將深化雙方經濟合作。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有必要建立一個跨越國內外的綜合型智囊咨詢機制,其成員應來自官方、商家、產業、學界、金融、媒體、軍事與民間組織等多領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