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睿,呂愛紅,吳志敏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統稱為心血管疾病,如常見的高血壓、冠心病等,這些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當代主要致死致殘疾病。心理活動與一定的軀體生理活動密切相關,心理因素也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本文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從心理方面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現介紹如下。
選擇2013 年2 月至12 月在某醫院住院治療的166 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例組)作為研究對象,同時將193 名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心血管疾病患者診斷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高血壓病和(或)冠心病和(或)糖尿病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無意識障礙;(2)具有閱讀調查問卷的能力;(3)自愿參加此研究。排除標準:(1)認知、智力和語言障礙;(2)有精神、心理疾病病史;(3)有腦瘤、腦卒等其他嚴重疾病。
1.2.1 調查工具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1]。此量表共有10 個項目,涉及個體遇到挫折或困難時的自信心,各項目評分標準均為1~4 分,分數越高表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強。(2)特質應對方式量表[1]。此量表共20 個條目,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平時遇到各種困難和不愉快時如何對待,包括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各10 個條目,以這兩個維度的各自總分作為統計標準分。積極應對總分高,表明被調查者采用積極應對的方法多;消極應對總分高,表明被調查者采用消極應對的方法多。(3)焦慮自評量表[2]。此量表用于評定焦慮患者的主觀感受,共20 個條目,各條目評分標準均為1~4 分,分數越高表明焦慮傾向越重。(4)抑郁自評量表[2]。此量表共20 個條目,各條目評分標準均為1~4分,分數越高表明抑郁傾向越明顯。(5)SF-36 量表[3]。SF-36 量表是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會所研制開發的普適測定量表。該量表包括10 項36 個條目,分8 個維度:生理功能、軀體角色、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按積分規則計算各維度的原始分,再按量表轉換公式換算為標準分。標準分值為0~100 分,得分越高所代表的功能損耗越輕,生活質量越好,各維度<60 分表明生活質量較差[1],以上問卷重測信度分析為0.70~0.92。
1.2.2 調查方法 參與調查人員經過統一培訓,采用統一指導語,并向調查對象說明測試目的和意義。調查對象以不記名方式獨立填寫問卷,當場發放并收回。共計發放問卷359 份,收回有效問卷359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1.2.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所有顯著性檢驗皆為雙側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心理因素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心理因素評分比較(±s,分)
項目一般自我效能感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焦慮抑郁病例組25.37±5.96 36.27±4.98 28.61±6.09 43.42±9.65 44.84±10.29對照組26.42±6.20 36.83±5.43 26.16±5.62 40.31±9.16 42.30±10.07
調查結果發現,兩組消極應對、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病例組得分高于對照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積極應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疾病患者關系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項目 病例組0.7643±0.2111 0.5853±0.4440 0.6644±0.2544 0.5447±0.1976 0.7209±0.1781 0.7831±0.1799 0.6217±0.4389 0.6358±0.1881 P生理功能軀體角色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對照組0.8622±0.1550 0.8374±0.3073 0.7428±0.2353 0.6548±0.1910 0.7638±0.1613 0.8493±0.1360 0.7925±0.3085 0.6596±0.2053 0.000 0.000 0.009 0.000 0.039 0.001 0.000 0.325

表4 生活質量與心血管疾病患者關系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因素除了本身的器質性病變外,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王風珍[4]在對586 例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患者選擇醫生和隨機安排醫生分成兩組觀察治療效果發現,兩組患者治愈率有明顯差異,患者選擇醫生組治愈率明顯優于隨機安排醫生組(P<0.05)。表明心理因素對疾病的治療產生了較大影響。更有研究表明,48.1%和42.4%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間曾出現過焦慮、抑郁狀態[5]。而本研究提示,病例組的抑郁、焦慮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較正常人群存在較嚴重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進而使患者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更傾向于選擇消極應對方式,從而影響疾病的進程和康復。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在保證藥物治療的同時,要實施必要的心理干預措施,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消除焦慮、抑郁情緒,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測評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醫藥療效評價的重要標準,并成為臨床科研與衛生服務質量管理的有力工具。王英[6]研究結果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例組生活質量各維度的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其中有7 個維度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整體生活質量降低,這與王英研究結果一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軀體角色、一般健康狀況得分換算成標準分后<60 分,得分較低,能力受損明顯,而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也顯示軀體角色、一般健康狀況與心血管疾病呈負相關(P<0.05)。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年帶病,影響其正常工作和生活,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對疾病治療喪失信心,因此在臨床中,既要改善患者的生理癥狀,又要注意調整患者的心理,幫助其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提高臨床療效,改善生活質量。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致殘致死率不斷升高,根據中國心血管疾病報告統計,就我國而言,每年約350 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居各種疾病之首。基于這種情況,患者一旦被確診為心血管疾病,就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這將不同程度地影響治療效果,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要注意患者心理的變化,積極干預引導,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爭取早日康復。
[1]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2009.
[3]張陽,武玉欣,曲波,等.SF-36 量表在醫學生生命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統計,2013(3):468.
[4]王風珍.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09,7(9):98.
[5]黃遠騰.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心理因素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0,2(4):41.
[6]王英.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支持狀況調查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5):1937-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