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玲,王 琳,蒲小猛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我校口腔修復工藝專業以示范校建設為契機,兩年來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性地與深圳現代齒科有限責任公司建立了首屆“深圳現代口腔試點班”。筆者有幸與學生一同赴企業進行短期學習,深刻體會到學校育人與企業用工存在著一定分歧,為改變此種狀況,并為下屆試點班提供參考,現將心得體會簡述如下。
該企業規定,實習學生必須經過其培訓中心統一的崗前培訓,考評合格后方可進入生產部門。培訓分兩部分,一方面由筆者與我校另一名教師進行可摘義齒修復工藝技術及口腔固定義齒修復工藝技術課程理論授課;另一方面則由企業培訓中心對學生實施遞進式“三階段”培訓。在工藝流程培訓結束后,由培訓中心依據學生各項目考評成績及各生產部門負責人對學生的面試對學生進行實習部門分配。
崗前培訓合格后,學生進入所分配部門進行再培訓,他們將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先制作所負責生產環節的模具,合格后,方可為患者制作義齒。
對試點班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法,發放調查表40份,收回38份,有效回收率95%。結果見表1~4。

表1 學生對企業滿意度的評價

表2 學生自評

表3 學生對企業教師的評價(%)

表4 學生對學校教師的評價(%)
對企業帶教教師采用訪談法。企業帶教教師對我校試點班學生的總體印象是:基礎理論扎實,技能操作相對薄弱,對部分實訓項目陌生,經過崗前培訓后,技能操作上手快,多數學生踏實上進、充滿活力,但很多學生缺乏效率意識,尤其是生產材料浪費及操作拖沓。
(1)表1顯示:試點班對企業滿意的學生比例高達81.6%,表明這種合作辦學模式是符合絕大部分學生需求的。經調查試點班學生對企業不滿意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喜歡自己實習的崗位且崗位不能輪轉、生活不適應、離家遠等。
(2)表2顯示:試點班大多數學生能夠較好地了解企業文化、產品,能夠對自己所從事的崗位特點和工作流程有初步了解,能夠認識到自己已經具備的崗位素質,且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已具備崗位素質和需提升素養方面,表現一致,需提升的職業素養反映最為突出的項目有:技能操作、自律性、溝通協調能力,其次為責任心、時間觀念等,而對理論儲備提升需求最低。遇到的困難最為突出的是技能操作薄弱,其余依次為離家遠、生活不適應、工作單一枯燥等。對實習部門不滿意的學生占23.7%,這主要與學生被動分配工種、工種難易程度及工種薪酬差異相關。崗位輪轉方面,學生更希望能熟悉整條生產線,掌握較多的技能,而非固定崗位,他們希望通過崗位輪轉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以石膏部及助理部學生最為突出。在是否需要崗前培訓、所學知識和技能是否可以幫助就業及是否有必要開辦下屆試點班方面,分別有100.0%、81.6%、84.2%的學生表示贊同,從而肯定了崗前培訓在校企“育人”銜接及學生職業角色塑造方面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對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
(3)表3~4顯示:試點班學生普遍認為企業帶教教師在技能操作方面較我校教師具有明顯優勢,但在理論知識水平、對學生的態度、責任心及管理能力方面則較為遜色。
4.1.1 實訓課改進 針對企業帶教教師反映我校學生存在的問題,筆者借鑒企業經驗對實訓課進行了改進:首先,改進示教方式:(1)小組示教。保持每組不超過15人,確保學生看得清、聽得見,并且保障教師在示教過程中可以關注到每位學生,切實避免了以往分組大多數學生看不清楚、注意力分散、師生溝通不暢等問題;(2)分段示教。按關鍵點對實訓內容進行分段教學,循序示教。一方面避免了示教時間過長,學生邊看邊忘,獨立操作抓不住關鍵,效果不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小組示教提供了時間保障。教師按小組次序示教,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完成一定操作,方可進行下個環節,有效避免了操作拖沓,幫助學生形成了效率意識。
其次,調整實訓內容。如在開展口腔解剖學課程實訓項目“2倍大石膏牙雕刻”的基礎上,新增1.2倍、1倍石膏牙雕刻項目,由易到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牙體外形特點。
最后,控制實訓材料用量。按實訓定量供給學生所需材料,如進行2倍大石膏牙雕刻,給每位學生分發一塊石膏塊,若學生雕刻失敗,則需對自己的失誤原因及改進計劃做出闡述后,方可額外獲得石膏塊。這樣,一方面可督促學生勤思考、慎操作,另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生產材料的節約意識,降低成本。
4.1.2 理論課改進 盡管學生自評及企業帶教教師對我校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較為滿意,但為進一步貼近崗位需求,并考慮到學生未來的職業技能考試,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意識地篩選和調整。如可摘義齒修復工藝技術課程以義齒制作流程為主線,將第五至十章(各個工藝技術環節)加入第二章中,幫助學生掌握義齒制作的關鍵。
4.1.3 其他 筆者作為口腔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具備充足的口腔醫學知識,而對本專業所需的義齒制作技能相對匱乏,因此往往在教學時偏重于口腔醫學知識。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自然而然會對本專業的工作任務產生誤區——重“醫”輕“技”。而在深入企業學習期間,筆者不僅在技能操作、知識更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更為重要的是,在生產第一線,筆者切實領會到專業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職業觀形成上發揮“引領、導向”作用,而這正是消除我專業學生認知誤區的關鍵。
(1)師資建設。
我專業師資建設必須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即一方面選送骨干教師去生產第一線,直接參與義齒制作流程,了解企業需要,提高教師操作技能,做好學生職業方向的“引導者”;另一方面聘請企業一線技術精英來校任兼職教師,參與教學活動,為學生帶來生產一線的資訊,強化學生的職業歸屬感和認同感[1]。
(2)共建課程。
本著“文化夠用、技能過硬”的培養目標,邀請行業專家參與學校課程設置的研究與開發,強調專業技能課程,側重知識應用,避免學校育人與企業用工“兩張皮”的狀況。把教學培養標準與企業用工標準相結合,努力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的課程體系[2]。
(3)改進實訓室設施、改革實訓項目、提高實訓課效率。
建成與企業生產一致的具有職業氛圍的實訓室,能夠圍繞固定、活動義齒兩條生產線展開技能實訓;改革實訓項目,刪除部分偏重口腔醫師及已淘汰的項目,如根管治療術、錘造冠等;增加崗位急需、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如車瓷等。另外,需從材料用量及時間把握方面提高實訓效率。
(4)與企業建立溝通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學生在崗前培訓中使用的實訓模型和器械貼近生產實際,建議學校與企業進行溝通,由企業將這部分實訓模型和器械提供給我校學生,以提高實訓課效率。
(5)應優先選拔主動性、動手能力強的學生。
固定崗位實習,部分學習主動性差的學生容易出現煩躁、厭學等負面情緒。另外,企業崗位分配主要取決于學生動手能力的高低,在本屆試點班中,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均被分配在技術難度較高、條件較好的崗位,而這部分學生對實習的滿意度也較高。
(6)改進實習方案。
由學生主動選擇實習崗位,并且進行崗位輪轉。如前所述,被動選擇實習崗位,并固定崗位,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主動挖掘自己的興趣、潛能,還不利于學生建立整體的生產流程觀念。
綜上所述,我校首屆“深圳現代口腔試點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學生和企業的認可,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改進、發展,才能夠有效地與企業優勢互補,最終實現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共贏。
[1]郭艷玲,蒲小猛,王琳,等.基于我校2012 屆口腔修復工藝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分析及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6):129-130.
[2]趙善慶.校企合作模式評析及其實施的關鍵[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