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青
我看好“中國版SpaceX”
閆青
近日,90后少年創辦的中國首家私營航天公司公布了其發展規劃,3年后他們將推出首枚商用探空火箭,攪動長期被兩大國企—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集團壟斷的市場。航天發射產業這塊長期以來尚未被私營資本所涉足的處女地將由這些90后少年開挖第一鏟,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消息??!
私營企業開展火箭、衛星等的研制、生產和發射業務,可以加深航天事業對私營企業的技術和人才開放,鼓勵支持私營企業與國有航天企業的合作,推動航天產業發展,促進航天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逐步解決相關領域現有的審批程序復雜冗長,以及市場封閉、缺乏競爭等問題,促進航天產業降低成本、吸引人才、鼓勵創新,提升我國航天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互聯網的變革帶來了多元化的世界,而航天的發展也同樣需要吸收新鮮的血液。日后必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愛好者、研究員投入到這場變革中,進行無畏的航天產業的革命,很多人都會在試錯中成長,各種新興技術在沒有任何約束的情況下得到開發、驗證、最后得到應用。
有人說,單靠幾個毛孩子能鬧出什么名堂?現在的社會環境根本不合適私營航天的發展,筆者則認識這種觀點太狹隘了。私營航天企業已然具備了發展的條件。首先,發展私營航天需要大規模的資本運作,而航天領域的投資由于社會關注度的提高,已經成為一個投資熱點,從90后少年創辦私營航天企業迅速引入天使投資來看,資本問題已經不是私營航天起步的障礙,大量手執熱錢的投資者也一同蓄勢待發;其次,從技術角度來看,民間軍事愛好者中不乏既有熱情又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且航天領域分類眾多,私營航天企業完全可以在其中找到與自身特點相適應的技術方向進行發展;最后,有人說,國家軍工領域行業壁壘是私營航天發展的最大障礙。然而,國務院新聞辦在三年前發布的《2011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就已經提出了“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航天活動”和“營造更加有利于航天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國家對軍工方面逐漸開放的趨勢,突破行業壁壘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也不是不可實現的目標。
私營企業完全可以在航天產業中,選擇一些適于私營資本發展的領域踏出一條新路。越來越多的私營血液會加入其中,去促成航天產業的商業化、私營化,這樣更多地會帶對整個航天產業都是良性的刺激和循環。即便私營資本的介入因為資金或者技術的瓶頸失敗,那也不會成為一個終結的句點,后來者仍會以此汲取營養,開創者也會在不斷的嘗試中獲取新的經驗、資源,并且結合更多的新鮮力量。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科技的進步,放手發展或許會加快這一進程。也許今天我們還沒有看到像美國SpaceX公司那樣實力雄厚的私營航天企業,但誰能說的準明天,或者后天的事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