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
鬧了,“中國版SpaceX”!
凡夫
前段時間,關于“中國版SpaceX”的新聞報道真可謂“甚囂塵上”。各大媒體,尤其是許多主流媒體蜂擁而上,爭相挖掘題材,將三個90后小伙活生生地炒作成了造火箭的“神童”。而這,想必也正如了這三個90后小伙的意—名氣越大越好,炒作越熱越好,成立一家名為翎客航天的公司,再拋出一個造火箭的商業模式,風險投資必然“趨之若鶩”,財源自然滾滾而來。筆者不禁反思:中國真的能出SpaceX那樣的私人航天公司嗎?中國何時能出那樣的公司?反思的結果便是,媒體們該歇菜了吧!別鬧了,“中國版SpaceX”!
首先,媒體熱衷于造神。其實媒體造神早已不新鮮,從80后賣豬肉、賣米粉,到90后造火箭,似乎有了“80后、90后”這些關鍵詞,就能抓住社會的神經,就能找到認同感、找到知音、找到粉絲。人民網最近便有一篇評論指出,“宣傳營銷最該停止的一種錯誤,就是造神。包括人,也包括案例……宣傳營銷的造神,是對這個行業最大的傷害……它扭曲了人們對這個行業的認知”。如果媒體不停止造神,我想“00后上火星” 很可能成為下一個特大新聞題材。
其次,造神為所謂“中國版SpaceX”所喜聞樂見。這次炒作之所以很熱,就在于他們選擇了一個恰當的時機:一是處于國家鼓勵軍民融合發展、支持私營企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大環境下;二是美國私營航天企業SpaceX公司取得了成功,谷歌、百度等國內外私營企業已經或準備踏足航天,太空經濟成為新的投資點和增長點。不說其他,單這兩條足以吸引公眾眼球。看到媒體炒作起來之后,也傳出媒體被當事人數落的消息。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故意的扭捏作態,其實欲蓋彌彰,不由讓人聯想到某段小品臺詞“掌聲……不要……停!……不要停!”
且看翎客航天網站首頁,“媒體活動”處于顯著位置,可見媒體對于該公司的重要性;大字標語寫道“翎客航天已集結‘中國頂尖火箭達人,邀你加入成為最酷合伙人’”。筆者不禁好奇,所謂的“中國頂尖火箭達人”是誰?難不成航天領域的頂級火箭院士專家已經加盟翎客航天?還要邀誰成為“最酷合伙人”?廣告標語用意不言自明。
再次,火箭真有那么容易造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出版了一本《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講述了中國運載火箭50年艱難研制內幕。那是數以萬計的頂級航天專家和科研工作者通過無數次技術攻關和試驗才研制出來的。美國SpaceX公司的運載火箭也絕非“信手拈來”,而是有著來源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大量技術資料、SpaceX公司數以億計的經費投入和多次發射失敗教訓。區區三個90后小伙就能搞火箭,豈不是傷害了真正踏踏實實鉆研技術的企業和人才?航天是世界公認的前沿科技領域,筆者認為,從目前來看,“中國版SpaceX”只是一個概念,其所做的火箭試驗距離工程化、商業化仍有漫漫長路要走,至少10年內難以成為現實。
最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私營航天的發展和成功絕非靠炒作,還是要踏踏實實地開展技術研究,只有當技術達到一定程度時,再進行融資和商業運營。古人云“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先把該做的做好了,再去借東風,而不是先借東風,亂刮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