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森,楊 杰,苗春暉
(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北京100094)
隨著國際海事組織對船舶節能環保要求的提高,各國船舶工業從系統優化配置、設備參數改進、新型能源應用等多個方面入手,進行船舶節能環保技術的探索和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努力實現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
面對全球石化資源的巨大消耗,走發展低碳經濟之路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船舶行業作為資源運輸的主要媒介,是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撐。同時數據顯示,船舶行業也是主要能耗大戶,因此大力發展船舶節能環保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隨著各種規范標準的出臺,國際海事組織IMO對船舶節能環保的要求日趨嚴格,包括碳排放、壓載水處理、船舶涂料等方面。
以碳排放為例,IMO 針對船舶能效出臺了EEOI(船舶能效營運指標)和EEDI (新船能效設計指數)2個衡量標準。前者針對運營船舶,后者針對新造船舶。簡單來說,就是根據船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運貨能力的比值來表示船舶的能效,從而強調了國際船舶的節能減排增效目標。
IMO的1 組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07年船舶行業排放10.46 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3.3%。若不加以改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目前基礎上增加約75%。國際油輪獨立船東協會也發布了類似的研究報告。這些報告顯示全球遠洋航運與海貿的快速成長和燃油消耗增加了二氧化碳對全球環境的影響。
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MO 要求和船舶工業的排碳現狀,積極調研國內外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在對實船實際運營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選取幾項節能效果好、應用范圍廣的節能環保技術,進行重點論述。
柴油機作為船舶的主推進動力,其實際功率輸出不足50%,其他均以熱能形式通過廢氣和冷卻水散發,造成船舶能源的巨大浪費。所謂余熱回收技術就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將余熱合理、高效地轉換為機械能、電能或熱交換,從而有效降低燃油消耗,減少大氣污染,降低碳排放。具體形式有以下幾種:
1)柴油機廢氣通過廢氣鍋爐產生約0.9 MPa,280℃的過熱蒸汽驅動汽輪機(透平發電機)發電。
2)柴油機廢氣通過廢氣鍋爐產生約0.5 MPa左右的飽和水蒸氣來滿足燃油加熱器和船員的日常生活加熱。
3)柴油機廢氣利用廢氣渦輪增壓器將廢氣能量轉換成掃氣空氣的壓力來提高柴油機的功率和效率。
4)柴油機冷卻水通過換熱器也可直接用于加熱船員生活用水和油艙的保溫或經過二次加熱用于冬季空調的熱源或用于夏季吸收式制冷裝置的加熱源等。
柴油機廢氣能量約占燃油總熱量18%左右,其可利用部分也達11%。目前,透平發電機在船舶上的應用技術已相當成熟,安裝管理不存在任何問題。柴油機冷卻水中所蘊含熱量約占燃油總熱量17%左右,可利用部分甚至要高出廢氣,但是由于水的焓值低于蒸汽焓值,其傳熱溫差也較小,相同換熱量時,換熱器體積略大,因此冷卻水的熱量回收實用性不強。
柴油機余熱回收之所以能得到推廣,是因為其收益遠大于船東在設備改裝的初期投資。通過余熱回收得到的收益主要有:節約燃油的費用,減少對大氣污染;減少燃油、淡水的儲存量,從而增加了船舶的載貨量。鑒于燃油價格居高不下,占據船舶運營成本的主要部分,因此對于船東來講,僅節約燃油費一項收益便極其可觀,現作以下分析:以MAN 公司的12K98ME/MC 柴油機為例,其額定功率為68 640 kW,平均運行工況為85%,油耗為171 g/kWh,海上航行天數為280天,按油價為600 美元(2012年新加坡油價,具體價格還與標號、地點有關系)計算,該船每年可節約燃油約為343 萬美元。據調查,余熱利用的成本償還期一般在3年以內,年回報率達30%左右,節能投資合理。
節能泵技術又稱變頻海水泵技術,是針對海水冷卻系統進行優化升級設計,在滿足船級社規范要求、全船海水冷卻需求量的基礎上,采用變頻控制法自動調節海水泵流量,實現能源高效利用。
該技術的核心在于海水泵的轉速控制。借鑒變頻泵在其他系統中的應用經驗,通過改變泵馬達的輸入頻率,調節馬達轉速,進而調節海水泵流量。在實船應用中,針對離心海水泵的管路特性曲線,在滿足最小壓力、冷卻量的基礎上,結合主機發電機運行工況,采用模糊控制法,設定最小流量需求,適時調整海水泵轉速。為了保證系統控制精度,系統采集海水進口溫度、淡水出口溫度等溫度信號和海水進口壓力、主機高溫淡水三通閥開度等壓力信號作為反饋環節控制變頻器輸出頻率。海水冷卻系統可根據地域、季節等外界環境因素和主機輔機工況自動調整管路流量,在滿足全船海水冷卻需求基礎上提供最優運行模式,最大范圍內實現能源節約。
從外界環境等因素考慮:常規設計下,冷卻海水進口溫度通常以32℃為準,配合額定轉速,恒流量的海水泵提供全船供水量。但在不同地域及季節,海水溫度相差很多,甚至可以低至0℃,導致海水流量的過度,浪費資源。據統計,以某船海水進口溫度25℃為例,以變頻控制方式進行海水流量調節,節能約13%。
從主輔機運行工況因素考慮:船舶工況不同會造成主輔機熱負荷和冷卻量不同。以主機為例,功率為50% 時,低溫淡水冷卻量為額定狀態下的50.2%。常規設計采用額定轉速,恒流量的海水泵提供全船供水。導致海水流量過度,資源浪費。據統計,以某裝機功率13 MW的集裝箱船為例,按實際功率85%計算,以變頻控制方式進行海水流量調節,節能約5%。
變頻泵的應用覆蓋各行各業,價格低廉,技術成熟。將該技術直接引用至海水冷卻系統中,幾乎不存在任何技術風險,且初裝費用較低,投資回報率較高,非常有利于技術的推廣應用。
所謂節能空調技術,是指根據需要冷卻的空間或冷卻區域內最大人數需求,進行制冷量或加熱量控制,從而達到節能目的。
常規船舶空調僅根據制冷區域內回風溫度進行制冷量或加熱量控制,由于在傳統設計中,空間溫度調整的需求功率往往超過人員需求功率,造成系統功率浪費,同時由于系統運行所需功率晝夜波動大,電站負荷不穩定,須留有較大富裕功率,造成系統浪費和燃油消耗。據統計,船舶空調占全船電力(電力推進船舶除外)消耗20%,客船更是達到45%,節能空間巨大。
節能空調在系統控制方面根據房間維持溫度和是否有人進行分區獨立控制,取消中央供風系統。在設備優化方面則將壓縮機電機改為變頻電機,對壓縮機和風機采取變頻控制,以減少風噪與壓縮機的啟停次數,穩定電站運行功率。
總而言之,節能空調一方面能有效降低空調機組制冷量,具有較高的節能效果,另一方面節能空調在安裝過程中僅需增設部分控制單元和變頻電機,不需要過多投入,同時可取消中央風機單元等設備,因此具有較好的適用性。
新型能源應用技術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包括除常規柴油機推進之外的多種能源推進技術,如電力推進技術、LNG 燃料技術、風帆助力技術、燃料電池技術、太陽能技術等。其中尤以電力推進技術和LNG 燃料技術較為成熟。
2.4.1 電力推進技術
電力推進技術是采用電動機驅動螺旋槳,取代常規柴油機推進的一種新型船舶動力推進技術。該技術采用電能作為能量方式進行傳遞,將常規船舶中的主推進柴油機和電站合二為一,采用多臺發電機組作為全船的能量源,由于發電柴油機較主推進柴油機工況穩定,能量利用率高,因此具有極好的節能效果。
柴油機的油耗在60%~100%的負荷之間較低,其中在80%負荷左右最低,這就形成了傳統機械推進和柴油機電力推進在功率消耗上的差異。在電力推進系統中,船舶電站由多臺相對功率較小的柴油發電機組組成,不同功率需求下可以通過選擇發電機組運行臺數和負荷來保證每臺運行機組的效率,從而使每臺發電柴油機在多數運行模式和時間下都運行在最佳工作區,無需變速和頻繁啟停,提高了燃料的效率,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利于節能環保。同時,在船舶制動、減速時可以回收制動能量,進一步提高了運營的經濟性。據統計,采用電力推進技術的船舶,柴油機效率提高10%~15%,可節油10%左右。除此之外,電力推進船舶還在機動性、可靠性、減振降噪、設備優化布置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目前,電力推進以其高效率、高機動性、高經濟性、高可靠性、高自動化、高環保等優點,廣泛應用于海洋工程船、科考船、挖泥船、輪渡、豪華郵輪、軍船等軍民特種船舶領域,已成為新一代高技術綠色船舶的首選推進型式。
2.4.2 LNG 燃料技術
LNG 燃料技術,顧名思義是采用液化天然氣(LNG)作為燃料替代船用柴油的技術。相對于船用柴油,LNG的價格較低,作為燃料燃燒時沒有硫氧化物排放,氮氧化物和固體顆粒排放顯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非常低。因此LNG 燃料既能滿足國際環保規則的要求,又能保持較高的性價比。
目前,除了LNG 船舶上大量使用LNG 燃料技術外,在國外一些使用LNG 燃料的渡船已在北海地區服務。據這些船東介紹,該船舶的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減少了89%,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了20%,氧化硫排放量則減少了100%。在國內,由中石油集團牽頭,濟柴武漢發動機廠、昆侖能源、武漢交發船舶設計有限公司共同進行“氣化長江”柴油機-LNG 雙燃料船舶改造項目。該項目對于推動水運領域以氣代油、低碳環保,內河航運的綠色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據悉,項目自2011年啟動,目前濟柴武漢發動機廠已完成多條船的改造試航工作,還為國內首艘新建LNG 雙燃料動力散貨船提供了性能優良的發動機。另一方面,2013年9月,全國首個水上LNG 加注站已經試運行,與此同時還有多個加注站處于建設和審批環節,這些LNG 加注站的建設將會加快LNG燃料技術的應用。
LNG 燃料技術以前主要應用于LNG 船舶,目前通過LNG 雙燃料發動機的研發和加氣站的建立,已經具備產業推廣條件。
2.4.3 其他可再生能源技術
其他船舶可再生能源技術主要是利用燃料電池、太陽能、風能以及波浪能等零污染、可再生能源作為動力或輔助動力,為船上所有設備提供能量。然而,由于這些資源的續航能力差、不穩定、利用率不高等缺點,目前多處于小型概念船的研究階段,距實船應用推廣還有一定差距。
面對目前日益枯竭的石化資源和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發展低碳經濟、綠色船舶迫在眉睫。作為船舶工業大國,我們更應該在節能環保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一方面我們應該深入了解新型船舶節能環保技術,從理論上尋求綠色船舶發展道路;另一方面我們應深入分析新技術在實船上的應用情況,從實踐中探索投資回報率高的綠色船舶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將船舶節能環保落到實處,進行市場推廣。
[1]趙元哲.低碳時代的綠色船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IMO.新船能效設計指數(EEDI)計算方法臨時導則[M].
[3]吳伯才.船舶柴油機余熱的利用[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2.
[4]葉大法,楊國榮.變風量空調系統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5]喬鳴忠,于飛,張曉峰.船舶電力推進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6]黃素逸,黃樹紅.太陽能熱發電原理及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