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貴偉(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2014年6月1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長篇報道,引援相關消息人士的說法,稱谷歌公司將計劃耗資超過10億美元資金,打造低軌道通信衛星星座,為全球偏遠地區的用戶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同時也希望借此來解決此前氣球、無人機等同類項目遭遇的資金與技術難題。這無疑是繼外聯網(Outernet)計劃之后,互聯網產業對傳統衛星通信產業的又一大沖擊,引起了國內外諸多企業、專家、學者與愛好者的極大興趣。但是截至目前,谷歌官方并未就此事正式表態,而網絡上流傳的消息也僅僅是來自“消息人士”的說法。本文結合谷歌近年來的動作以及行業內其他的發展計劃,對該事件進行簡單的梳理和分析。
谷歌的互聯網衛星計劃將通過WorldVu衛星公司來實施,計劃投入10億~30億美元建設180顆低軌道衛星星座,后期衛星數量可能擴展至360顆。目前,該計劃已有公司支撐,并獲得了頻譜使用權,具備進一步開展項目的基礎。在人員方面,O3b網絡公司的創始人和首席技術官及iDirect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均已經加入團隊,目前規模在10~20人,其中還包括來自勞拉空間系統公司的技術專家。WorldVu衛星公司已經成功向國際電信聯盟(ITU)申請到了原天空橋(SkyBridge)公司的Ku頻段頻譜資源。根據其申請文件,衛星采用800~950km的圓軌道,傾角為88.2°,預計整個系統在2019年底到2020年中期開始提供服務。
互聯網衛星計劃是谷歌在利用氣球和無人機推動全球互聯網使用的第3次嘗試。在此之前,衛星寬帶互聯網計劃就已存在,例如在21世紀前后實施的“天空橋”和Teledesic計劃,目前正在開展的O3b計劃,傳統衛星運營商的個人寬帶接入服務等等。但是谷歌的計劃與上述項目并不沖突,其主要目標是面向全球近三分之二無網絡覆蓋的人口,而不是地面大型電信運營商與企業,或是發達國家人口密集地區的消費者。谷歌背后的意圖是通過增加互聯網用戶的數量,來推動其搜索引擎以及相關服務的增長。在這一點上,谷歌與臉書(Facebook)公司“連接實驗室”(Conectivity Lab)計劃的初衷如出一轍。
僅就互聯網衛星計劃本身而言,還存在諸多疑問。首先是頻譜問題,雖然已申請到Ku頻段資源,但是前提是不能與其他在用的Ku頻段衛星發生干擾,進行全球頻率協調的工作量巨大。其次是成本問題,衛星的研制和發射成本不容小覷,按單顆衛星113kg的質量來推算,目前與其較為接近的衛星是第二代軌道通信衛星,18顆星研制和發射費用接近1.64億美元,但其能力較低,難以滿足寬帶互聯網通信需求;而且根據以往衛星計劃的經驗,項目總成本總是會不斷增加,例如Teledesic計劃衛星數量一再減少、衛星復雜度一再降低,但整個項目成本仍高達90億美元。第三是用戶需求問題,谷歌的目標是無互聯網連接的地區,造成現在的局面既有地理條件、政治背景的影響,也有需求和消費能力等經濟因素的作用,例如,亞洲地區傳統衛星運營商并不急于發展寬帶衛星,就是考慮到地區性需求不旺盛的因素。
拋開可行性不談,谷歌的互聯網衛星計劃還是有許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世界經濟的未來是知識經濟,而互聯網是中流砥柱,所以,無論是氣球、無人機,還是衛星,都是擴展互聯網覆蓋的手段,其根本目的都是擴大網絡連接的人群。谷歌正是借助航天技術發展、衛星研制和發射成本大幅降低的時代機遇,提出全球互聯網衛星計劃,其創新的意識和理念值得借鑒。傳統衛星產業應積極順應信息時代發展潮流,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從而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