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人情風”弱了、多占住房退了、“三公”經費少了、服務態度好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變化,讓群眾體會到糾“四風”正作風的成效。如今,教育實踐活動到了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環節。抓好整改、推動落實,最重要的檢驗標準就是讓群眾可感可知,讓群眾滿意滿足。如果在整改過程中,群眾感覺不到溫暖、看不到變化、得不到實惠,一切都等于零,只能是“一片枉然”。
抓作風、轉作風、改作風,根本目的是惠及群眾,拆除和群眾之間的那堵“墻”。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心也明鏡似的。黨員干部真改假改、態度是冷是熱,群眾感知最真切、體會最深刻,也最有發言權和裁判權。整治“四風”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經驗材料寫出來的,關鍵在于怎么做。實際生活中,很多問題反復畫像、反復整改,陷入“改進—回歸—再改進—再回歸”的循環怪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雷聲大雨點小,未見成效就收手,搞體內循環,自說自話、自我滿足、自我評價,未能讓群眾來監督、來判斷,沒能做到讓群眾滿意再“銷號”。如果開始時聲勢浩大,把群眾的胃口吊得很高,到頭來卻是老方一貼、草草收場,一切依然如故,必然會失去公信力,甚至陷入“塔西陀陷阱”。經過專題民主生活會,問題查找出來了,承諾也做過了,廣大群眾正熱切地等待“下回分解”。只有把整改的項目、內容、措施真正落實在行動上,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才算是真整改、真落實。
讓群眾可感可知,關鍵是要提高群眾的感受度和滿意度。整改之后,“臉難看、門難進、事難辦、話難聽”是否依然存在,“人情消費、請客送禮、收受紅包、公車私用”是否逐漸減少,“特權思想、私心雜念、衙門作風、老爺做派”是否得到消除,“跑官要官、亂拉關系、團團伙伙、山頭主義”是否有所抑制……諸如此類的問題能否得到解決,不僅是整改落實的試金石,更是贏得民心的分水嶺。這些問題解決得好,教育實踐活動才能不偏、不空、不虛、不走過場。否則,看似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實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黨員干部作風整改得怎樣,歸根到底要得到群眾的認可。作為黨的干部,只有以百姓之心為心,把群眾的可感可知作為作風建設的“晴雨表”,才能取得可喜的成效。延安時期,毛澤東曾兩次挨農民的罵,但他并沒有指責群眾,而是從自身改起、從整黨做起。隨后,精兵簡政和大生產運動開始在邊區施行。這兩項決策,使農民負擔減輕了,生活改善了,黨群、干群關系以及軍地關系更加密切了。后來,毛澤東想起自己挨罵后發生的一系列事情,風趣地說:“這是從‘雷公打死毛澤東’,到天下太平。”延安民眾之所以擁護我們黨,就在于我們黨有什么問題就整改什么問題,群眾哪里不滿意就從哪里改起。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整改效果群眾能否感知到,不在群眾,而在黨員干部的決心和力度。只要做到一個“準”字,對準“四風”頑疾進行整治,哪個問題突出就著重抓哪個,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抓一項成一項;做到一個“狠”字,敢于出重拳,用改革精神,拿出硬的措施治歪風、樹新風;做到一個“韌”字,日日為繼、久久為功,鍥而不舍、馳而不息抓下去,就一定能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作風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