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正氣
人生就像心電圖,總會有波折,或者考試失利、比賽失分、愛情失意、下崗失業,或者與機遇失之交臂、緣分擦肩而過,或者升職遙遙無期、財運杳如黃鶴,或者璞玉無人識、瑤琴無人聽,或者英雄生華發、佳人失紅顏,任何一種都會讓人有挫敗感。應該如何面對挫折呢?
學會原諒。要學會原諒自己。生活本不容易,要學著跟自己和解、與生活妥協,不要追求各方面都盡善盡美、每次嘗試都百戰百勝,要允許自己有失誤,不要因為一次閃失就全盤否定自己。要學會原諒他人。不是每人都是“及時雨”,更不是每個人都是“活雷鋒”,對他人不要苛責,不要以為天下所有的拒絕、打擊、傷害都只沖著你,或許給你“罪與罰”的人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要學會原諒命運。古人云:“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不完美乃是常態,有些人窮困潦倒時能夠積極進取,功成名就時反而感覺人生的虛空。要學會欣賞“花未全開月未圓”的美景。
找到原因。為什么有挫折?大多數是因為準備不充分,桃子還沒熟就開始采摘。害怕機緣稍縱即逝,害怕一切的繁華熱鬧即將成為過去,“即使穿上新鞋也趕不上”,生恐等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那一刻,在遠未萬事俱備的情況下就貿然行動了,總是被迫“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為什么有挫敗感?主要是因為期望值過高,對什么都志在必得,對什么都盲目樂觀,從不做最壞的打算,同時自己的神經又還不夠堅強。23歲的林肯第一次競選伊利諾斯州議員,他列舉了自己的四項劣勢:“我年紀輕”,“許多人對我不了解”,“我出生于而且始終處于最低下的階層”,“沒有富有的或者有名望的親友為我推薦”。因此他對競選所持的態度是:如果當選,“這就是選舉人給了我恩惠”;如果落選,這是“善良的選舉人高見卓識,認為我以隱居幕后為宜”,“那我反正已習慣于失意,不會過分懊喪”。正是由于他對自己有足夠清醒的認識,早就預料到兩種結果,抱著“勝固欣然,敗亦可喜”的心態,所以能夠坦然接受失敗。如果認為自己上帝恩寵、勝券在握,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一定心想事成,那么一旦失敗便會崩潰。
堅守原則。即使挫折再大、再多,也不可做出錯誤的行為,走下罪惡的深淵或者戕害自己的生命,輸人不輸陣,不能在挫折面前徹底敗下陣來。面對挫折,產生惱怒、悲憤、仇恨、怨毒等情緒都是正常的,“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負面情緒、極端思想可以有,但是切不可付諸行動,否則會吞咽更大的苦果,鑄成無可挽回的大錯。
改變原形。電影《中國合伙人》里有句話:“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那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面對挫折,除了需要提高心理耐受力,今后降低期望值,更需要的是學習、提升、改變,盛德日新,堅持到最后,讓自己變得優秀、強大。沈尹默先生早年曾被陳獨秀批評其字“其俗在骨”,于是苦練書法,至老不懈,終成為杰出的書法家。當年哈耶克在與凱恩斯的大論戰中,場場落敗,凱恩斯成了美國白宮的座上賓,他的經濟理論將美國從大蕭條中拯救出來;而哈耶克則無人賞識,但是他繼續鉆研經濟學,在凱恩斯去世28年后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英國首相撒切爾和美國總統里根都將他的理論奉為經濟發展的指南針。魯迅說:“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乃正是將來的脊梁。”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