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克兢
九段線的歷史性權利不可動搖
●段克兢
1947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以下簡稱民國政府)內政部方域司在其編繪出版的《南海諸島位置圖》中,繪制了一條由11段斷續線組成的線作為中國在南海的“傳統海疆線”,以界定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管轄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政府有關部門審定出版的地圖繼承了這條線,只是在1953年后取消了位于北部灣和東京灣的兩條線,將11段斷續線改為9段斷續線,這就是南海“九段線”。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新中國始終強調堅持建立在“九段線”基礎上的南海主權和權益。“九段線”框定了中國的南海主權歸屬與海域管轄范圍,是中國在南海主權與權益的邊界和依據。
“九段線”是依據中華民族歷史上對南海的長期開發和管轄而劃定的,擁有強有力的歷史性權利證據。中國最早發現南海諸島,最先開發南海資源,中國人民長期在這里從事漁業、航運等生產活動。自唐代以來,中國人就先后命名了南海諸島,歷代航海圖上都有南海諸島的明顯標志。明、清時期南沙群島被列入中國版圖,劃歸瓊州府管轄。20世紀以后,中國政府于1909年、1935年、1947年和1983年4次對南海諸島地名進行命名、核定和正式公布,系統地對南海諸島實行具有主權管轄意義的地名命名事宜。1935年,民國政府出版《中國南海島嶼圖》,不但詳細列出南海的島、礁、灘、沙,還對其中、英文地名進行了審定。二戰期間南海諸島被日軍占領。1946年,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關于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的規定,民國政府派員接收南海諸島并立碑紀念。
《南海諸島位置圖》以及以后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據此提出的主張及標繪的南海“十一段線”和“九段線”地圖,在當時以及此后20多年的時間里,沒有受到來自國際社會(包括南海周邊國家)的反對和外交交涉。包括美歐許多國家和地區出版的地圖,均將線內的南海海域標繪為中國疆域,一些國家甚至多次主動承認相關爭議島嶼(海域)是中國所有。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權益完全符合涉及領土主權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要求,符合近代和當代國際法規則。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以來,南海周邊國家借口無主地、臨近、安全、托管、國家繼承、歷史證明、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制度等,大肆侵占“九段線”內中國島礁、分割控制南海水域、掠奪南海資源為己用。目前,南沙群島189個已命名的島礁灘沙中,露出海面的50個島礁分別被周邊鄰國控制,其中越南28個、菲律賓7個、馬來西亞3個、印度尼西亞2個、文萊1個,中國僅保有控制9個(其中臺灣1個)。
今天,世界島嶼和海洋權益爭端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需要劃定的海洋邊界有300多條,目前僅僅完成一半,島嶼爭端更是遍布全球海洋,共約有60個島礁(47個島嶼和11個群島)存在爭端,涉及60余個國家。在這樣大量的爭端中,唯獨南海爭端以及中國主張的“九段線”在世界范圍的關注度居高不下,顯然是一個惡意炒作的結果。近年來,美國不斷加強政治、軍事支持,挑動相關國家尤其是越南和菲律賓公開在南海挑釁和對抗中國、利用東盟多邊平臺和各種場合渲染南海地區的“緊張局勢”、影射中國“不遵守國際規則”、強行介入并試圖調解“南海問題”等,都明確地告訴世界,是誰在大力炒作“南海問題”。
美國大力炒作“南海問題”的目的,一是攪亂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局勢,為其“亞太再平衡”戰略提供必要的政策支點,再一個就是要鞏固其對海上戰略通道的控制。南海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咽喉,是連接東北亞—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中東地區的重要航道,通過南海的貨物的年貨運量占世界海運總量的一半以上,國際貿易運輸的三分之一、油氣運輸的二分之一經過這里。同時,這里也是中國對外貿易尤其是石油進口的重要通道。1986年,美國海軍宣布必須控制的16個世界海洋中的航道咽喉點,其中馬六甲、巽他、望加錫海峽都在南海周邊。一旦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和權益依據“九段線”得到確立,將為中國走向藍海的進程添加不可遏制的助力。美國難以接受任何一個國家,尤其是被其作為戰略對手的中國在南海占據主導地位。
我們對于南海主權和權益的正式表述為:“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并對相關海域及其海床和底土享有主權權利和管轄權。”顯然這一聲明的政治屬性大于法律屬性。盡管南海周邊國家基于不同“法律”基礎提出不同的主權要求,但在南海權益的界定方面,不論面對什么情況,中國都應該堅持做到“以我為主”,明確自身的權利要求與權利范圍,劃定核心利益與非核心利益,確定可以妥協的范圍,堅定維護核心利益而不受其他力量的影響。“九段線”所確立的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利”,就是這樣一個不可動搖的國家利益。
(摘自《世界軍事》,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