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東
別拿自己不當群眾
☉陳星東
對待責任義務和紀律要求,我們常說“別拿自己不當干部”。但涉及生活待遇和站位立場,還要謹記“別拿自己不當群眾”。
“宰相起于州郡,猛將發于卒伍。”無論起點高低、進步快慢,還是身居何職、官居何位,黨員干部都是“群眾出身”,在群眾中生根拔節,由基層開枝散葉,一步步走上了今天的崗位。就像種子離不開地,瓜兒離不開秧,黨員干部作為“最廣大人民群眾”中的一員,離不開群眾這個根,脫不了群眾這個源,也沒有高群眾一等的特殊地位。老子的《道德經》有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處處把自己太當回事,又怎會把群眾當回事?時時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又如何顧及群眾的大棋盤?
想明白我是誰,才能搞清楚為了誰。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習仲勛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國慶慶典,他看著游行隊伍意味深長地說:“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是黨最大的靠山,依靠群眾是黨員干部最大的本錢。群眾不認可的“進步”不是真正的進步,群眾不領情的“政績”也難免會好心辦壞事。更何況,沒有群眾公認的人品,又何來自以為是的“官品”?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感情愈深,服務愈真。只有把自己作為人民群眾中的普通一員,端著群眾的碗,坐著群眾的炕,才會切身體會群眾的冷暖,真心關切群眾的痛癢,才會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真心實意為群眾說話,全力以赴為群眾辦事。
有沒有一顆“群眾心”,對群眾有沒有人情味,也是透視黨員干部成色的鏡子。攬鏡一照,高低立判。周恩來制定的家規,要求侄輩“要做個普通學生、普通勞動者”;鄧子恢自稱為“農民化了的知識分子”,家里串門的群眾經常門庭若市;還有“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焦裕祿,彌留之際還掛念著“一定要把林木收益分給群眾”的楊善洲,“自己走擔憂路,讓群眾走放心路”的好干部蘭輝……在他們身上,“只見公仆不見官”,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贊譽。然而,也有的黨員干部居廟堂之高,卻處“群眾之遠”,忘記了自己是從哪里來的,也不愿回到群眾中去。有的眼睛對上不對下,不是密切聯系群眾,而是密切聯系領導;有的服務對象倒掛,有了成績往身上攬,出了問題就往基層推;還有的不尊重群眾,不善待群眾,聽不進群眾的批評,容不得群眾的質詢。有道是,你脫離群眾在先,就怪不得群眾脫離你。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來一去”看似簡單,卻飽含黨的性質和宗旨的要義。習近平同志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不深入群眾的黨員不是好黨員,不拿自己當群眾的干部也談不上是好干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既要解決工作方式方法問題,也要解決自我定位不準、站位立場偏離的問題。是當群眾的“學生”還是群眾的“先生”,是當“人民的兒子”還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官”,都要用實際行動來回答。站在群眾的立場換位思考一下,有些復雜的問題也許會變得簡單。要體現共同理想的魅力,就必須解決群眾眼前的合理利益訴求;要保持群眾對黨風雨同舟的擁護,就得先強化黨員干部與群眾休戚與共的擔當;要避免群眾被謠言挑唆蠱惑,就必須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在群眾中虛位以待,不是秀場,而是本分。正如毛主席說的那樣:我見不到群眾就憋得發慌。創新“身入”的形式,豐富“心入”的內容,放下架子、甩開膀子、邁出步子,脫掉皮鞋穿膠鞋,挽起褲腿接地氣。到群眾中去,那感覺就像走在春風里,那滋味就好比回家探親戚。
(作者單位:東海艦隊政治部)